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效路径,2022年11月19-20日,以“未来学校:走向高质量的教育之路”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召开。来自全国近百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教师、教育创新企业代表通过本届大会六大主题论坛、共享麦、思辨堂、元宇宙“云走校”等环节,就未来学校建设过程中的课程建设、教学设计、评价改革、教师发展、技术赋能、乡村教育等话题展开讨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验分享和思想碰撞,吸引了逾22.95万人次线上观看。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原主任、苏州市教育评价学会会长罗强作为嘉宾受邀参加了20日下午“思辨堂五:未来学校的评价体系"论坛。本次思辨堂还邀请了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和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评价研究员蒋德仁两位专家,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生主持。 01 在第一阶段的圆桌论坛环节,各位专家就教育评价有关的思辨性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讨论话题一: 2020年10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改革的总体方案》,各地在落实这一政策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去推广?在推进过程中大家感受到的难点和具体的困难是什么?谈一谈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罗强主任认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改革的总体方案》已经颁布两年,方案在实施、推进和落实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过往的评价具有收敛的特征,包括我们对评价的理解存在四个局限性:唯利、唯分、唯上、唯旧。所谓“唯利”,就是在评价中具有功利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短期的功利化特征。这样的评价理念、评价导向长期运行的结果就是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平庸化,拔尖创新人才不能脱颖而出。所谓“唯分”,就是在从事评价工作的时候希望所有的评价能够度量化,而且希望所有的度量结果最好能够加成一个总分,即总分化。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复杂问题的认识运用的是一种简单思维模式。所谓“唯上”,就是评价主体更多的是来自上级部门,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评价。而上级部门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会让评价变得高利害,而且为了让它的职能或者效能放大,往往又会采用高频率、强问责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我们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参与性,缺乏多主体的协同构建和相互监督。所谓“唯旧”,就是我们对于一些有弊端的传统的评价机制要突破非常难。 他认为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开放的特征。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百花齐放、全员参与、开放包容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应该让教育评价成为一个让学校和学生的生命活力、情感张力自由生长的动力系统。 围绕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实,解慧明院长从教育强国的高度来解释西安市的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和实践经验;评价研究员蒋德仁从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等内容分享了杭州市上城区的评价改革经验。 讨论话题二: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我们整个社会已经从原来单纯的物理世界过渡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里,我们一些新的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评价的开展?在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技术赋能教育评价要从哪些角度入手?哪些经验和做法我们值得推广?还有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罗强主任认为这需要教育评价技术的赋能,而技术赋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引技术运用的策略。从教育评价的功能角度,他提出四点思考:一是要从关注选拔评定走向关注诊断改进,要把高利害、重问责的行为转化为低利害、轻问责、增内驱、重改进;二是要从关注竞争控制走向关注激励帮助,尤其要重视开展充满温情、激发内在动力的非正式评价;三是从关注今天走向复盘追踪过去,构建一个对过去行为表现进行深刻反思的反馈矫正系统;四是从关注当下走向指引规划未来,形成一个对未来发展具有科学指导作用的建设蓝图。 继而从评价实践的角度,他提出四条策略:一是要从关注少数走向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防止评价成为面向少数个体评优评先的专利;二是要从关注分数走向关注每一点发展,要形成多维度的、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发现每个个体的特长、亮点;三是要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每一步成长,开展关注不同起点的增值评价,促进不同个体的成长,激发不同个体的成长预期。四是要从关注他评走向关注每一天成长。要引导一种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参与评价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对象自主评价体验,重视评价对象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评价主体成长的内驱力。 围绕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解慧明院长从学生、教师、管理以及学校文化特色等角度阐述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评价,并且认为应该从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深度挖掘上下功夫。评价研究员蒋德仁从技术谁来用、怎么用、用来干什么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智慧。 02 圆桌论坛后,罗主任作了《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改革的探索实践》主题分享。 罗主任从结构化的指标建构、数据化的生态描述、智能化的技术平台、标准化的数据处理、可视化的结果呈现、立体化的结果运用六个方面全面呈现了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的推进路径。 苏州监测经验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张生教授指出,苏州监测不仅有技术,而且上升到了更高境界,随着一年一年的推进这种格局也越来越高。 编辑丨周利 审核丨王开东 宋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