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督导局
自2013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全国教育督导系统始终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规划,督促地方各级政府扎实推进,改革创新,不断缩小校际差距,提升教育质量,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截至2016年底,1824个县通过督导评估认定,占全国总数的62.4%。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一)完善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
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一是完善督导复查制度。对全省所有县将通过评估认定的省份,在对最后一批县进行检查的同时,以市为单位全覆盖,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已经通过认定的县进行实地督导复查,巩固提高均衡发展成果。二是督促各地强化督导评估工作。2016年7月和10月,分别在广州市和福州市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其中福州会议重点是督促中西部各省(区、市)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力度。三是强化问题导向,以评促建。检查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导整改,反馈意见中逐县逐条列举问题清单,要求被督导单位对照国家和省级标准,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四是完善督导评估工作手段。建立问卷调查网络系统平台,通过互联网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扩大了样本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调查信效度。
(二)对522个县进行督导评估认定
2016年,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544个县申报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标准要求,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再对通过材料审核的522个县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同时对广东和福建两省39个往年通过认定的县进行复检。共安排国家督学和专家789人次,随机检查学校5028所(含教学点588个,特教学校56所),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2194个,满意度网络调查问卷28.2万份,列举问题清单2702条,印发对受检省政府反馈意见26份,并在教育部网站公布(见表1)。最终,有522个县达到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标准。
表1 2016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工作情况
|
省 (个) |
申请县数(个) |
通过评估县数(个) |
通过率(%) |
抽查学校数(所) |
其中教学点(个) |
座谈会(个) |
网络问卷调查数量(份) |
全国 |
26 |
544 |
522 |
96.0 |
5028 |
588 |
2194 |
282171 |
东部 |
6 |
113 |
106 |
93.8 |
1222 |
112 |
545 |
86235 |
中部 |
8 |
196 |
189 |
96.4 |
1726 |
242 |
741 |
91775 |
西部 |
12 |
235 |
227 |
96.6 |
2080 |
234 |
908 |
104161 |
截至2016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到1824个,占全国总数的62.4%。其中东部地区740个,中部地区556个,西部地区528个(见图1)。继2014、2015年的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2016年又有广东、福建2省所有县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湖北、安徽、山东、吉林四省通过认定县的比例均超过80%。
图1 分地区通过认定县数
(三)对已通过认定的13011个县进行监测复查
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防止均衡水平滑坡,按照《暂行办法》规定,对2013-2015年通过国家认定的1301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第三次监测复查,以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依据,以《暂行办法》规定的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为重点,跟踪评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校际间均衡状况。监测结果显示,1301个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总体上略有提高。与2014年相比,2015年小学综合差异系数由0.420下降为0.407,初中综合差异系数由0.357下降为0.346(见图2);8项指标均值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总量增幅最大,小学和初中的增幅分别为8.83%和11.38%。
图2 2014-2015年1301个县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
有10个省份的21个县出现较大滑坡,小学或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不到标准要求,其中有3个县小学和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不达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对21个县及所在市、省的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约谈,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整改通知,督促全面整改到位。
(四)对未通过认定的县进行过程性监测
为掌握未达标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变化情况,依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以校际差距情况为主,对尚未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1200多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过程性监测。整体上看,未认定县均衡水平明显低于国家标准、更低于已认定的1800多个县,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难度较大。进一步分析显示,中、西部地区分别有48.5%、54.51%的县尚未认定,将是攻坚难点地区;单看小学差异系数指标,尚有56.9%的未认定县达不到要求,比例较高,仍将是攻坚难点学段。
图3 各年度通过认定县和未认定县的差异系数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统筹规划,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教师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的教育质量,关爱特殊群体,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启动督导评估认定以来,各地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投入2.73万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约20万所,增加2000万个学位,补充教师130万人,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185万人次,有力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明确发展战略,落实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大民生,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东省全面建立工作统筹、资金统筹、考核统筹的“三统筹”推进机制,落实发展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责任体系。辽宁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各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完善省级督导评估办法,同步启动省、市、县、校四级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推动各地建立起协调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甘肃省形成了“基教推动、督导评估、绩效考核、奖惩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黑龙江省建立了布局调整监控机制、工作推进网络台账制、完成任务销号制、专项督导制、督查通报、奖补机制等推进体系。省政府领导逐一约谈各市和今年计划受检县,督促均衡发展任务目标的落实。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作为贫困县退出的五项考核指标之一,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脱贫摘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山东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围绕土地、师资、资金3个关键问题,出台了明确优惠的政策,安排20亿奖补资金,明确了到2017年底基本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工作目标。
二是强化督导杠杆作用,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义务教育均衡督导中坚持“三轮督导”(过程性督导、预检、评估验收)和“全覆盖+重复查”(督导范围覆盖所有学校,对存在突出问题强化督查),精准定位问题。湖南省开展了三轮“县级政府及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评估考核”,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绩作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建立了“三督三单”机制,出台了经费奖补政策,兑现了4400万奖补资金,一次性安排了15亿专项资金。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投入专项资金对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予以1000-3000万奖励。云南省不断完善过程督导机制,强化问题导向、以评促建,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和问责机制,并给予每县1000万元的奖励。甘肃省自2013年以来,共投入4.29亿元对43个县进行奖励,县均奖励1000万元。青海省和重庆市从2016年起,均对如期完成均衡发展既定目标的区县给予500万元奖励或奖补。湖北省强化督导检查,指导推进,并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评估表彰机制,并给予100万元到500万元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各地的工作积极性。
(二)保障教育投入,实施精准扶贫
各级政府努力落实“三个增长”要求,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同时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全面改薄”资金,重点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实施教育的精准扶贫。
图4 近四年(2013-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投入资金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累计投入2.73万亿元,其中2013-2015年投入2.09万亿元,2016年投入6400亿元;另全国近四年总投入中县本级资金1.6万亿元,占总投入的58.7%。从县的类别来看,2016年之前实现基本均衡的巩固县四年来总计投入1.5万亿元,2016年达标县投入3700亿元,未达标县投入8600亿元;县本级投入分别占三类县总投入的70.9%、61.1%、36.4%。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绝大多数省(区、市)已于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部分省(区、市)还颁布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教育公平,为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提供了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安徽省各级政府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近三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每年以8%的比例持续增长。
二是落实“全面改薄”资金。坚持“扶弱保底”,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广东省2012-2015年省级教育投入1180亿元,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四年累计投入资金总量687亿元。河南省近三年累计投入140.9亿元,统筹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投入626.9亿元,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工程;投入75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179.9亿元,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甘肃省近3年累计投入144.6亿元,统筹实施“全面改薄”等项目;天祝县整合资金400多万元,为43所高海拔藏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实施温暖工程,结束了学校用煤炉取暖的历史。四川省依法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完善专项投入机制,截至2016年6月,“全面改薄”资金累计投入126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提前三年将项目资金分配与规划目标相结合的政策导向机制,截至2016年8月底,自治区“全面改薄”已累计落实资金100.6亿元。
(三)创新管理机制,城乡教师共进
各级政府不断创新教师管理、补充、培训、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倾斜。
图5 近四年(2013-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新补充教师情况
图6 近四年(2013-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教师校长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新补充教师约130万人,其中2013-2015年新补充教师95.7万人,2016年新补充33.6万人;另全国近四年新补充教师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22.8万人,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17.6%。从县的类别来看,2016年之前实现基本均衡的巩固县四年来共新补充教师57.4万人,2016年达标县新补充21.39万人,未达标县新补充50.5万人;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分别占三类县新补充教师总数的18.5%、19.6%、15.8%。近四年全国交流教师校长185.06万人,其中2013-2015年交流教师校长133.6万人,2016年交流51.5万人;另全国近四年交流教师校长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22.4万人,占交流教师校长总数的12.1%。从县的类别来看,2016年之前实现基本均衡的巩固县四年来共交流教师校长95.5万人,2016年达标县新交流38.6万人,未达标县交流50.9万人;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分别占三类县交流教师校长总数的12.6%、11.6%、11.5%。
一是创新编制管理机制,灵活解决教师招聘和退出问题。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对农村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在全国较早建立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做到义务教育公办教师工资待遇、编制标准、岗位结构比例、招聘调配、考核评价、管理服务“六个统一”,使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区域人”,为县域内教师的均衡配置打下坚实基础。青海省2013年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新编制标准由基本编制、附加编制和专项编制三部分构成,新设的专项编制向农牧区、双语教学、教学点倾斜。山东省着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利用精简压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方式收回的编制,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中小学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补充。宁夏回族自治区近三年为995名不适合教学工作的教师办理了提前退休,招聘录用特岗教师580名、免费师范生78名,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
二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稳定教师队伍。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到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学校任教的本、专科毕业生每年退费6000元,本科退4年、专科退3年。目前,全省已为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补充4.2万名合格教师;其中,20%以上是乡村学校紧缺的英、体、音、美、学前教育等学科的教师。湖南省实施了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已形成“一个目标”、“两级培养”、“三种学制”、“四类计划”的多层次、多学制、多种类培养格局。郴州市14个县近三年补充了1500余名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广西壮族自治区创新实施了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从普通高中、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全科培养、免费教育、重点定向补充到村小和教学点。贵州省“十二五”以来共招聘特岗教师5.3万名,连续几年招聘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特岗计划”覆盖了全省88个县。四川省重点实施“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计划,并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已经为119个老少边穷县免费定向输送和补充师资4000名。福建省建立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统一公开招聘制度,近五年投入1.35亿元,实施了“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师资代偿学费计划”,投入2亿多元,开展“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资助计划”,对薄弱地区、薄弱学科的教师实施“精准补充”,近五年全省补充中小学教师3.3万名,其中50%为紧缺学科教师。23个省贫县近三年补充教师6000多人,其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占了52%。湖北省受检的12个县积极落实省级部署的乡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近三年累计招录“新机制”教师3900多人,全部安排到农村边远薄弱学校任教。吉林省德惠市全面落实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2013-2015年,共录用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360人,面向社会招聘事业编制教师110人,全部分配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2016年县财政投入160万元首次招聘同工同酬编外教师25名,有效缓解教师结构性紧缺的问题。
三是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广东省建设8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2015年培训中小学教师近500万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培训约占50%。肇庆市端州区每年投入继续教育经费超过200万元,近三年共派出约3万人次参加各级培训,与高校合作开展的师资培训超过640多人次。福建省“十二五”期间投入3亿元,完成对农村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十三五”期间,又启动实施乡村校长助力工程和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拟对全省8.5万名乡村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其中省级财政拟投入1亿元,培训乡村校长4千名、乡村教师1万名。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推出基于教师专业需求的“菜单式、订单式”培训模式,建立了1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教师培训形式的“六结合”。四川省威远县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名师菜单”,让每位老师自主择师,提升培训实效。湖北省通山县开展“联校走教”、“联校网教”,实现了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和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江西省上饶县积极推进教师本土化培养工程,通过5年的努力,为全县112个教学点均定向培养了1名师范生。
四是健全教师交流机制,推动城乡师资均衡。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变“单位人”为“系统人”,通过联盟校建设推进教师城乡交流,近三年分别交流正副校长36人,交流教师352人。贵州省修文县完善教师交流奖励机制,采取县域内每交流一名教师,县财政补助经费5000元的措施,促进师资均衡。江西省瑞昌市近三年共招聘教师788人,占全市教师总数的25.3%,交流轮岗教师727名,占全市总数的14.4%。湖南省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列入全省先行先试的重点改革项目;近两年对14个试点县下达省级专项奖补资金1000万元,共有553名校级领导参与轮岗、4670名教师进行交流。重庆市铜梁区通过定期交流、区域轮岗、上挂下派等方式开展干部教师交流,比例分别达到16.03%、10.3%。
五是探索创新激励机制,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首先,制度化乡村教师补助成为常态。广东省自2013年起在全省范围全面实施乡村教师岗位津贴政策,2016年将标准提高到不低于800元/月;2015年,全省有33万乡村教师享受月均730元的生活补助,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比当地城镇教师高出15%,部分地区出现城镇学校教师主动要求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现象。安徽省潜山县近三年累计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农村艰苦学校津贴、乡镇工作补贴制度近4000万元;金寨县、太和县边远乡村教师津补贴每月最高达到1500元、1300元。其次,改善生活待遇温暖教师。云南省昆明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按每人每月500-1500元标准分档给予生活补助,加上民族、双语调整系数,最高达到1950元。西藏自治区边坝县为所有教学点教师购置5000元生活用品,实现了“拎包入住”。 重庆市綦江区设立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建设教师周转房2万平方米。河南省范县每两年组织全县教师免费体检一次。第三,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宁夏回族自治区受检的两县(区)均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对在乡村连续工作25年的355名乡村教师晋升了副高级职称。山西省蒲县从2012年起,每年投入360余万元用于农村教师、班主任补助,投入100万元用于校长、教师奖励。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乡村学校校长每人每年可获奖励性绩效工资最高达4000元。
(四)着力攻坚克难,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以“全面改薄”、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补齐短板,抬高底部,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校际和城乡资源配置均衡水平。
表2 近四年(2013-2016年)办学硬件资源改善情况
分类 |
年度 |
新建学校(所) |
改扩建学校(所) |
新增 学位 (万个) |
新增校 舍面积 (万㎡) |
新增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万㎡) |
新增实验室、功能室(万间) |
新增教学仪器设备(亿元) |
新增 图书 (万册) |
新增计算机 (万台) |
|
巩固县 |
2013-2015 |
4130 |
42144 |
592 |
10677 |
5991 |
375 |
1098 |
42017 |
399 |
|
2016 |
1777 |
12764 |
292 |
4839 |
3465 |
123 |
290 |
8862 |
98 |
||
2016达标县 |
2013-2015 |
1634 |
25328 |
238 |
4251 |
3224 |
106 |
596 |
14595 |
131 |
|
2016 |
726 |
9926 |
113 |
1770 |
1890 |
46 |
220 |
7654 |
73 |
||
未达 标县 |
2013-2015 |
2733 |
73592 |
477 |
8251 |
7933 |
25 |
477 |
20416 |
145 |
|
2016 |
1400 |
26989 |
267 |
3925 |
3174 |
21 |
159 |
16773 |
120 |
||
合计 |
2013-2015 |
8497 |
141064 |
1306 |
23179 |
17148 |
507 |
2171 |
77029 |
675 |
|
2016 |
3903 |
49679 |
672 |
10535 |
8528 |
191 |
668 |
33288 |
291 |
||
近四年总计 |
12400 |
190743 |
1978 |
33713 |
25676 |
697 |
2839 |
110317 |
966 |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新建学校1.2万所,改扩建学校19.1万所,新增学位近2000万个,新增校舍面积3.4亿平方米,新增实验室、功能室697万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2839亿元,新增图书11亿册,新增计算机966万台。
一是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把学校标准化进程目标任务分年度落实到校,学校达标率不断提高。目前,四川省全省达标学校比例达到76.5%,安徽省中小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6%。河北省石家庄市各县通过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将1.5万多名山区学生转移安置到在平原地区新建的一批标准化学校。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累计投入18亿元新建、迁建和改扩建了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体育馆、塑胶操场、录播室、电子大屏“全覆盖”。部分省份将标准化学校建设延伸到教学点。福建省制定《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在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保留2529个农村教学点,推动各地加强经费保障、条件装备和师资配备,确保教学点基本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厦门市、漳平市对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学校验收,教学点建设水准大大提高。湖南省将标准化教学点建设列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作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省已完成2400余个标准化教学点建设。
二是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海南省结合“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全国唯一一个“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班级使用数字资源教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90%以上的教师和5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五指山市为每一个教学点配备计算机并开通2兆光纤网络,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陕西省今年20个受检县教师办公电脑每人1台,普通教室班班通多媒体设施或电子白板或触控一体机基本实现全覆盖,千人以上规模的学校建起了校园电视台或录播室。福建省为4683所完小以上农村中小学接入20M宽带,并支付5年的宽带使用费。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实现了全县数字资源数字化,可通过监控系统对所有教室进行远程听课。重庆市江津区投入1.4亿元新建音体美等“六大功能室”和购置信息化设备,实现了教育装备“脱胎换骨”。
(五)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各级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特色办学,改进学校管理,培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探索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广东省实施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采取合并、托管、一校多区、集团办学、建立学校联盟等多样化办学体制,推动名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先进办学理念,带动其他相对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城中区、河池市金城江区制定统一要求推进集团化办学,通过“紧密型”“联盟型”“协作型”组建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组建14个城乡学校捆绑发展联合体,实施区域“一体化办学”;临洮县探索农村中心校与教学点一体化管理,确保小规模学校开齐课程。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分类划片建立大学区、督学责任区和教研协作区“三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山东省微山县构建“托管办学、学校联盟、城乡互动”的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城乡同步、优质发展。山西省阳曲县采取“教育联盟、学区管理、对口帮扶”等多种模式,形成“县域联动、城乡一体、共享发展”的教学协作共同体。重庆市万州区66所村完小与中心校组建一体化学区,实行行政工作、经费安排等“五统一”;黔江区组建“1+N”的8个集团化办学模式,成立集团中心教研室,实施捆绑考核,通过流动工作站、骨干教师驻校支教、紧缺学科教师跨校任教等方式,均衡师资配置。河北省滦平县、玉田县、昌黎县、秦皇岛市海港区等地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与京津名校结盟,助力本地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广东省自2013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探索构建本省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地方课程体系建设。辽宁省瓦房店市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小学课程整合实验,探索“8+1+X”课程模式。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统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设“生本课堂”“生命课题”“高效课堂”等3种课改模式,开发出4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20余种,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福建省深入开展课程改革,遴选一批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100所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辐射推广,滚动发展,涌现出厦门“校本作业”、泉州“分层递进有效教学”等教改典型,构建“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坚持10年推广教育家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方法,构建“三六五生态高效课堂”模式。
三是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强化学校德育,雷锋展馆、时代楷模馆已接纳学生参观学习10万余人次。该区还全方位树立全面发展质量观,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师生评价、课外活动等方面。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结合地域特点,培育形成了红色教育、俄语教学、口岸文化、国防教育、冰雪文化五个特色。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建有中小学勤工俭学基地80个,覆盖面达80%;华坪县通过勤工俭学基地建设,70%的寄宿制学校达到肉菜自给。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尼“果谐”和嘎拉“谐庆”作为全县民族传统文化“三进”活动主题。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利用口岸优势,开展对蒙古国的对外合作交流,先后培养留学生1500人,举办了“伟大的茶叶之路”中蒙俄青少年国际夏令营互访交流活动。
(六)关注特殊群体,落实共享发展
各地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秉承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原则,积极实施普惠政策,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为其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一是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升学问题。福建省对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实施同城待遇,同等政策,随迁子女实行家长自主报名和电脑派位相结合的招生政策,保障公平入学,并打通了中考、高考通道。尽管近十年来随迁子女总量翻了一番,但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始终保持在90%左右。广东省颁布实施了随迁子女高考实施办法,21个市已出台异地中考方案,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共招收随迁子女10.6万人,其中外省户籍4.2万人。政府积极承担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的管理责任,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100%安排入读公办学校。
二是多种形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贵州省教育厅印发《贵州省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计划(2015—2020年)》,通过实施幸福校园、平安校园、自信自强、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全程资助“六大工程”,精准关爱留守儿童。海南省建成了154个省、市县级“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书屋”,实现留守儿童“学有所乐”。安徽省灵璧县投入5.4亿元,建成公立寄宿制托管学校47所,创建“留守儿童关爱之家”125个,全托管留守儿童4万多名。青海省门源县积极联系民间助学团体开展“护花行动”,筹措资金306万元,资助留守儿童8133人次。
三是加强特殊教育保障力度。福建省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投入1.13亿元,完成特教学校校舍建设项目48个,新增校舍面积15.5万平方米。全省30万以上人口的县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76个县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试点,为1195名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居家教育。河北省唐山市几个受检县形成了康复、教育、技能培训、就业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湖北省竹溪县将残疾儿童全部纳入低保范畴,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全面落实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
四是贫困生助学制度化水平和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福建省设立关爱贫困家庭学生补助金标准,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补助生活费。海南省五指山市提高了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学生补助标准,小学生每年补助4200元,初中生补助5000元。2014-2015年,西藏自治区仁布县自2015年起将上一年本级财政收入1%作为助学资金,班戈县落实孤儿资助资金11.46万元,噶尔县每年设立30万元教育奖励资金,用于帮扶贫困学生入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积极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落实3000多万元,通过抓好“四项制度”,严把“六道关口”,建好“四本账册”,确保5万人次的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健康的营养餐,成为营养改善计划“宁夏模式”的典范。吉林省延边州对朝鲜族教育公用经费实行“三免一提”政策。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然未完全落实到位
2016年,全国26个省(区、市)522个县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其中有8个省(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未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教育经费政策未落实到位现象,部分县个别学校资金缺口较大;二是未能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法定增长。个别受检县近三年都未能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缺少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办学条件仍存在薄弱环节
由于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在某些区域聚集增速快等因素,尤其是主城区教育资源紧张,不同程度地存在班级人数超额现象;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不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在主城区较为普遍,部分学校存在功能(专用)教室配备不足等现象;部分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偏低,图书、计算机、实验用品等教学辅助用具、设备存在陈旧,配置不足等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等滞后。
(三)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中西部的部分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配备不足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配置教师政策落实困难。一些农村教师队伍老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学科结构性缺口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当比例的省份学校中尤其是音、体、美、外语、科学、信息等学科专业教师缺口严重。部分地区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滞后,一些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比例偏低,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教师专业提升乏力;教师职称评聘、编制以及福利待遇等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到位。
(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
部分地方教育管理人员对国家政策不熟悉,信息公开意识薄弱,不能有效利用学校宣传国家为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做出的倾斜投入。现代学校制度尚未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滞后,日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课程改革工作意识薄弱,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验课、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课程落实不到位;学校已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学生利用率偏低。信息化资源使用率不高,信息化手段不能很好服务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部分学校校园文化不够浓厚、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五)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个别学校学生辍学率有抬头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措施不足,乡村少年宫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机会未得到完全保障。部分寄宿制后勤人员、卫生人员缺乏,安保工作不够到位,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及偏远地区旱厕改造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偏远小规模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存在困难,企业供餐和食堂供餐成本过高,小伙房供餐则存在卫生条件不达标难以获得卫生许可证等问题。
四、对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保障经费法定增长,拓宽资源供给渠道
一是落实政策法规,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督导检查中发现,部分受检县近年未能全面实现“三个增长”,通过督导检查,尽管已基本补齐,但尚缺乏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财政主渠道供给,强化预算编制管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法定“三个增长”。加大教育附加征收力度,落实土地出让金收益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的政策,确保及时拨付、足额用于教育。省级财政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检查和监督机制,把教育经费投入作为对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是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拓宽资源供给渠道。以缩小校际资源配置差距为目标,进一步推行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对口帮扶等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以强带弱的联盟办学模式,实施共同体捆绑式发展,促进区域学校共建共享、一体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未通过基本均衡县认定的地区要加强资源补充渠道开源,实施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购买后勤服务、购买合同教学人员、购买优质培训机构教学资源,鼓励民间投入、实施多元办学体制改革等模式,解决学位不足、编制限制、优质资源缺乏等问题。
三是以公平发展为原则,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探索教育资金管理新机制,要体现“雪中送炭”,重点向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倾斜,统筹解决发展难题。要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
(二)统一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城乡一体发展
一是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要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结合“全面改薄”计划,加快改善不达标学校的办学条件,严格按照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运动设施和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等方面省定建设标准要求,建一所成一所,改一所成一所,确保城乡每一所学校每一项指标都达到省级办学条件标准。
二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要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所引发的人口变动对义务教育的影响,认真做好新一轮城乡规划,规划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构建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布局建设机制。在科学论证、满足就近入学需要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校布局调整。
三是同步解决城区“大班额”和农村“空心校”问题。要不断完善工程项目监测机制,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面积不足、学位不足等问题。要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少教育移民。更要办好需要保留的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提高其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水平。
(三)精准补充教师队伍,重视学校管理改进
要始终把校长和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提升和师资均衡配置作为工作重点。校长和教师是让硬件办学条件发挥作用的生产力,是缩小教育质量校际差异的核心要素。
一是理顺校长教师管理体制。继续推行校长职级制,扩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选聘任免和调动权限。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职能。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的合理制定和动态调整,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按班师比配备教师编制,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二是精准补充教师。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制度、教师交流制度等,激励、吸引和安排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紧缺学科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要注重加强音、体、美、计算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建设和补充,保障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
三是全面提高校长和教师业务水平。采取各种措施拓宽乡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学校教师的受训面,全面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整体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农村学校名优校长和骨干教师,构建合理管理和教学梯队。要进一步加强特级教师工作坊、地方特级教师工作室等群体建设,发挥名优教师辐射和引领作用。
四是始终坚持硬件软件并重的原则,重视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决定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发挥挂牌督学作用,指导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学校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校长和教师要按照标准的要求规范自身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把标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四)推进巩固提升并重,全面提高均衡水平
目前,全国各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已经形成三个群体,对于三类地区应采取不同要求。
一是对未达标地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强化目标责任。对照备忘录和省政府规划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指导做好查缺补漏工作,推动均衡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对于新通过认定县,要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巩固均衡评估成果。各级政府要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动态性,对已实现基本均衡目标的县要做好动态监测,建立健全监测和复查制度。县级政府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巩固成果,不断提升均衡发展总体水平。
三是基本均衡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率先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推进。一方面加大市级统筹管理,推动区域城乡、校际教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应在更多指标上实现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尤其是在百姓关心、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上实现均衡发展。
注:1.因江苏省有两个已认定的区合并,故本次复查对象实际为1301个县。
来源:教育部网站(责编:x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