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分享
苏州实践丨以监测评价推进区域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发布时间:2021-05-13 15:20:07

 

新书速递

书名:《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 2020》

作者:中央电化教育馆 组织编写

出版社: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

 

  书籍介绍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编写了《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 2020》一书。本书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引,努力以新的视角、新的内容反映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介入后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本书反映学校和区县在实践层面积累的新经验、新案例越来越多,供大家参考和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

●  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大数据与现代化治理、核心素养下的多元课程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环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与教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内容,力图通过多个角度对未来育人环境进行建构,促进数字校园的深度应用。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罗强主任提供的“以监测评价推进区域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入选该书第二章第三节。

(说明:本篇文章定稿于2019年6月,所以文中相关数据是当年最新数据)

 

 

作者:罗强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

 

以监测评价推进区域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案例单位: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罗强

关键词:监测评价;教育大数据;教育治理

教育质量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才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前途和未来。无论是从世情、国情,还是从教情、民情的角度看,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2015年4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正式发布。随着国家层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推进,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5年9月启动了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苏州市全程按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监测工作流程、规范和标准开展监测工作。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苏州特色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体系。

—  1  —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简介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是在国家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于2014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的江苏省首个独立建制的地市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心以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引导,面向苏州市开展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并进行监测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监测实施四年以来,中心已经基本实现了“对接国家标准,立足苏州实践”的目标,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教育质量监测队伍,形成了以“高境界的监测目标、高信度的监测数据、高质量的监测报告和高效能的结果运用”为特征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质量监测已经成为撬动苏州义务教育质量迈向教育新常态的重要支点。

2015年9月,中心启动了对全市七年级学生的学业质量监测,四年以来,实现了面向全市初中学生的连续追踪监测,参测学生累计达到100万人次,积累监测数据超过1.8亿条,累计发放4000余份针对苏州市各县市区和各初中学校的监测结果报告,包括《基础数据报告》《学科数据报告》《学生相关因素报告》和《教师相关因素报告》,并自2018年起,为全市所有小学提供《监测结果追踪反馈报告》。

 

—  2  —

 专业性,教育质量监测的现实需要 

 

关于教育的讨论从来都是“热闹场”,但目前最需要的是对教育专业性的“冷思考”,教育质量监测就是推动教育走向专业化的一条新路。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之初,曾多方考察,最终定名“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2013年)中把教育质量划分为5个评价维度、20条关键指标。我们以此作为起点,思考教育质量,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经验告诉我们,从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出发,提高教育质量有三个基本途径:改善资源(学生、师资队伍、学校设施),提升内涵(学校课程、学校文化、校外教育),优化行为(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理性则告诉我们,要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必须先要回答好三个基本问题:教育质量的发展状况如何?影响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结关系是什么?这些基本要素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正是由于教育质量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认识还存在局限性,现实中我们面临的困难在于“发展状况众说纷纭,联结关系错综复杂,作用机制迷雾重重”,教育过程的“灰箱”影响了我们提高教育质量行为的专业水准。

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监测则具有以往基于经验的教育研究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这为回答上述三个基本问题提供了可能(如图2-4所示)。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监测的专业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数为据”。教育质量监测可以依托教育质量监测大数据,让教育研究从经验走向实证,用数据说话,科学解释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二是“以智赋能”。教育质量监测可以依托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和教育测评技术,促进监测大数据与教育评价的快速融合,利用监测大数据揭示的教育规律,通过大数据的有效运用为教育行为和教育决策赋能。三是“精准诊断”。教育质量监测有别于传统的考试,它从“分数”走向“因素”,从孤立走向联系,从表象走向追因,可以准确发现教育现实生态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预判预警。四是“靶向改进”。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运用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能导向,将“压力传导”变为“压强传导”,通过多方联动实现协同改进,同时,通过激发教育实体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实现持续的自我改进。

概括来说,教育质量监测可以为教育生态提供客观公正、快速高效、科学准确、全面系统的教育质量“健康体检”,可以让教育过程的“灰箱”可视化。

 

—  3  —

 高品质,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追求 

 

苏州市学业质量监测遵循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从“育分”走向“育人”,从“应试”走向“适合”。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认为“适合的教育=适切学生+适宜时间+适度负担+适应未来”,这个公式隐含着学业质量监测的价值取向,即“尊重差异,追求适合;激励增值,促进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努力更有价值”。

高品质的学业质量监测必须同时具备“四高”的特征:高境界的监测目标、高信度的监测数据、高质量的监测报告和高效能的结果运用。

“高境界的监测目标”可以发挥学业质量监测的导向功能,我们将其具象化为“航向灯”。教育质量监测要蕴含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对教育质量有正确的价值追求,“航向灯”可以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方向指引,照亮教育者前行的航道,帮助教育者避开“暗礁”。

“高信度的监测数据”可以发挥学业质量监测的评价功能,我们将其具象化为“刻度尺”。教育质量监测本身必须是一把高度精准的“刻度尺”,我们要通过对受教育者学习起点和发展状况的准确测量,通过由“单一分数”到“多元指标”、由“水平判断”到“增值评价”的准确评价,帮助区域或学校找准位置、明确增量、发现变化。

“高质量的监测报告”可以发挥学业质量监测的诊断功能,我们将其具象化为“体检仪”。学业质量监测作为打开教育过程这个“灰箱”的体检仪,可以为区域和学校的教育现状提供全面、便捷、快速、高效的“健康体检”,最后的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都需要落实到高质量的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上。

“高效能的结果运用”可以发挥学业质量监测的改进功能,我们将其具象化为“助推器”。学业质量监测的终极目的是改进,“助推器”意味着学业质量监测要在既防止缺位又防止越位中,找准自身的职能定位——为教育者自我改进提供动力,为区域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促使监测结果运用发生在教育的“第一现场”,从而助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  4  —

 立体化,教育质量监测的体系构建 

 

(一)明确学业质量监测的基本价值取向

我们认为,学业质量监测的基本价值取向(如图2-5所示),不是为了甄别、排序和评判,而是为了解释、诊断和预警;不是为了找出决定因素和因果关系,而是为了找出相关因素和作用机制。因此,我们提出,学业成绩要看“优质均衡”,教育质量要看“全面发展”。优质即“基于起点看增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优质;均衡即“基于差异看变化”,以公平的眼光看待均衡;全面即“结合学业看素养”,以成才的眼光看全面;发展即“结合投入看效能”,以效率的眼光看发展。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苏州市的学业质量监测试图让教育评价从传统的“考分排序”走向“多元评价”,全面呈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参与者的理念、行为和水平,厘清群体之间的关联与因果作用的逻辑;试图通过“低利害、轻问责、重改进”的教育评价,促进教育生态的渐进优化。同时,我们对监测的价值和局限始也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妄下结论,不滥用结果。

 

(二)设计全学段、追踪式的监测方案

2015年,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正式签订“帮扶放——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三年合作协议,共同规划设计了苏州市初中段学业质量跟踪监测项目。这一项目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实施,又基于苏州区域层面对学业质量监测的独特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它不同于国家层面选取两个年级、每次监测两门学科进行的切片式的监测,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全学段连续追踪(如图2-6所示)。按照这一设计,七年级监测实际上是把六年级的小学学段末监测与初中七年级的起点监测合二为一,同时,通过对初中段学生的连续追踪监测,为学业质量监测进行横纵对比、实现增值评价奠定基础;二是干扰少、信度高。我们把监测的时间固定放在每年9月中旬,这时,学生刚刚过完暑假,因此监测考查的是学生经过两个月遗忘后沉淀下来的稳定知识和内化的能力,相当于体检中的“空腹验血”,此时的指标最为稳定,信度更高;三是同时监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主要学科和相关因素,实现了对学业质量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诊断。

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让苏州的学业质量监测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能够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境界开展学业质量监测,从而构建了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苏州特色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体系。

 

(三)打造适合苏州教育的增值评价模型

中心认为,理性评价一所学校的学业质量,需要用发展评价的理念。而在现阶段,这方面的理念多、应用少,可参考的成功样例并不多。中心从评估方法的技术入手,在实践中探索各种评估方法在增值评价模型中的应用场景,并不断优化评价模型,构建了一系列适合苏州教育的学业质量评估方法。

学业质量的评估方法(如图2-7所示),首先,对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统计;其次,开展追踪比较,基于起点,对学业质量进行增值评价;再次,进行横向比较,参照标尺,对学业质量进行横向比较,关注发展和变化发生的位置;最后,进行关联归因,研究学业质量发展变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结关系和作用机制。

(1)描述、统计。第一个要解决的是可比性的问题。要把不同评价的结果放在同一把尺子上,实现数据的可比性。在学业方面,构建了量尺分数、百分等级的描述统计方法,解决不同测试、不同学科分数之间得分可比性的问题;在相关因素方面,建构了“指数化、统一标度”的量化方法,用“地形图”的思维比较各维度的发展变化。

(2)追踪比较。设计了量尺分增值、百分等级增值、四水平增值等增值评价工具,从更多的角度描述一所学校的增值发展情况。

(3)横向比较。不断构建和优化多维度的苏州市常模、县市区常模、优质学校常模,为每类教育群体找到可以比较的参照物。

(4)关联归因。尝试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开发直观表现因素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工具。

在监测评估方法研发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价值理性体现在每个测评行为背后,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数据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后面改进的指向是什么?工具理性则体现怎样用技术实现我们的目标。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质量监测的背后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需要的是掌握监测全技术链和教育全过程链的专业人才。

 

(四)研制“基于课程标准,关注素养”的学科监测工具

中心在监测工具研制过程中,全面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掌握全市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此外,中心还深入分析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并在正式监测前开展三轮试测,确保监测指标和工具符合苏州教育的实际,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切性,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坚持以学生素养为导向,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强调监测工具内容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设计,主要测试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引导社会和教育系统优化培养方案,致力于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扭转单纯通过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五)研发诊疗“教育时代病”的相关因素评价工具

学业质量监测不仅注重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状况进行测查,而且注重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在选取相关因素测评指标过程中,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自觉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江苏省的相关规定,认真研究苏州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现实突出问题,深入挖掘可能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重点关注监测学生的自身学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心理健康等因素,为教育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着力点。

设计相关因素指标体系是一个梳理教育内在价值导向的过程。这个价值导向就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要把这些隐藏在相关因素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具有情感张力、生命活力、思维能力、学习动力的人,那么相关因素指标和问卷的研制就会更加聚焦于这些方面,观察我们的教育环境是否缺乏这些要素,我们希望将价值导向融入相关因素评价工具的研制过程中,从而找出治疗“教育时代病”的靶点。

 

(六)探索提升精准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的监测结果运用模式

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并不是静止的,监测结果的价值最终应该体现在对它的有效运用上。因而,教育质量监测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区域、为学校提高学业质量提供服务,监测的结果必须转化成区域和学校自我改进的动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为此,从2016年开始,中心每年都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以此作为深化监测结果运用、推动教育教学自我精准改进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基于学情着力推进初中语文智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等一大批优秀案例脱颖而出。为表彰先进、推广经验,中心每年都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分享会,对提供表现突出案例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公开表彰,并邀请优秀代表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宣传推广优秀案例的经验与做法,以强化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的有效运用,促进区域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助推苏州教育迈上新台阶。

教育质量监测属于新生事物,区域和学校普遍缺乏对监测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如果仅依靠中心自身的力量,难以推动监测结果运用工作的落实。因此,在前期,监测结果运用必须依托行政和教育督导力量,将监测结果运用与一定程度的“问责制”有机结合,把区域、学校基于监测结果的实践改进效果纳入督导评估或绩效考核范围,以行政手段推动区域运用监测结果,目的是更加关注区域、学校实践改进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指数,推动监测结果的常态化使用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以内需为驱动的自觉行动,加强他们对监测结果价值的认识,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从被动运用转向主动运用。2017年,中心发布了《关于对2017年度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实施对标管理考核的通知》,第一次把监测结果的实践改进效果纳入督导部门的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基于监测结果的对标管理机制旨在让区域依据年度监测的结果,自选两三个标杆数据,确定对标管理目标,并用一年的时间来积极落实和改进对标管理目标值,最终接受督导部门的考核。

 

—  5  —

 直面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苏州教育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加快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运用实证数据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校的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实施精准改进的重要途径,其中,监测评价改革必然会面对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新挑战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缺”。第一,监测事业仍然缺少复合型人才,即需要具备监测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诊断分析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监测全技术链和教育全过程的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第二,我们还缺少基于实践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在实践层面特别是在教育一线的教育评价理念和行为上,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教育实证主义的意识仍待唤醒,系统使用教育监测手段解决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升。第三,我们还缺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如面对教育数据富矿,如何提高数据挖掘能力,探索科学规律;如何找准不同要素之间深层次的联结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生成科学决策;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将监测数据与其他教育大数据进行连通分析,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我们的教育评价还没有真正“激活”大数据。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最有可能接近人工智能的一个领域,我们希望与教育质量监测的同行共同努力,通过监测评价机制创新,强化监测结果运用,推动区域、学校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过程性自我诊断机制,完善自主性学业质量提升机制,为培育“全纳、公平、优质、适切”的苏州教育现代化新形态做出更大的贡献。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文章来源丨《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2020》

编辑丨周利

审核丨罗强

苏州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系列

1

表彰分享丨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表彰分享会圆满举行 

2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①丨基于监测数据,以“自能阅读”四维模式撬动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3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②丨聚焦质量监测,打造优质高效的集团化办学力量

教育测评论文系列

1

学业质量监测增值评价模型的探索 

2

苏州经验丨大数据:以质量监测透视区域教育生态 ——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

3

教育测评论文丨让评估监测成为教育督导体系的有力支撑

苏州监测社会版报告系列

1

【苏州监测完整报告】给孩子们更适切的教育——2019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 

2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密】专题一:手机依赖程度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3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密】专题二:补习“加餐”,不如每天给孩子做早餐

苏州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系列

1

2021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学科工具研制启动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2

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区域综合分析报告研制活动顺利召开

3

重磅!第六次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顺利实施

苏州市教育测评高研班纪实系列

1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

2

高研班纪实⑤ 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2期研修活动精彩呈现

3

高研班纪实④丨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2期研修活动如期而至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监测大数据:给孩子们更适切的教育 —— 基于江苏省苏州市270816名初中生的学业质量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