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冯志亮 苏州市第十二中学校
一
案例背景
(一)学校学情现状的需要
我校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多,小学学习的不稳定性,异地教学的差异性,往往使他们缺乏稳定、有效的阅读习惯方法,迫切需要通过阅读意识、阅读习惯的培养来缩小与同龄孩子在学习能力方面的的差距。
由于我校学生的家长往往整天为生计奔波,本身文化水平又较低,家庭教育普遍缺失,迫切需要通过人文阅读来提升他们的人文涵养,通过亲子阅读来融洽他们的家庭关系。
(二)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而摊开一本书,持续性阅读将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提升学习能力。因此,我校将及时推进阅读课程建设,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阅读实践的机会,鼓励多读书,读好书,开展高品质阅读。
(三)学生阅读状况的需要
学校针对初一新生开展了阅读调查问卷,对学生的阅读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初一学生普遍喜欢读书,这是最令人鼓舞的,是开展阅读课程的最大动力。
同时,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家庭藏书不多,阅读量较小,没有固定、集中的阅读时间;缺乏阅读方式的指导,不会做读后摘抄和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阅读和思考、表达存在落差,阅读数量无法转化为阅读质量,阅读能力无法促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看出,加强课外的阅读指导,有迫切的需要;在图书的推荐、阅读的空间、固定、持续的阅读时间、阅读的多维互动和阅读的成果评价等方面可以大有作为;通过阅读提升人文涵养和学习能力的人文性、成长性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为了全面奠定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推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我校启动实施“基于学生阅读成长的阅读课程建设”。
二
案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内成绩被不停放大,课外阅读往往被弱化、忽视。导致学生对阅读兴趣不大,语言表达材料匮乏,这正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苦果。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重要任务。
首先,分析学生一下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教材、补充阅读、家中订阅的报刊和藏书,学校图书馆、向他人借阅。对我校学生孩子来说,除了教材,他们可能拥有的阅读材料十分有限。6册教材,每册教材的课文一般不超过30篇,每篇以2500字计算,学生如果只读教科书,那么初中阶段他的阅读量只有不到45万字。不足一部《安徒生童话》或《三国演义》的三分之一。
因此,本阅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阅读,即所谓的“成长性阅读”。阅读课程的终极成长目标设定为:1、陶冶情操,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打造健全人格;2、发展智力,努力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激发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这类能力,不仅是学生需要,教师也需要多花时间放在课外阅读上。“为了与学生分享生活的味道,自己也需要精心品尝”。
三
课程设计
(一)扩充阅读资源和阅读场所
1.打造“身边的多功能图书馆”
我校通过对校园图书馆的改造更新,不断提高图书馆藏书的数量与质量。开辟了文学、科普、人文、艺术、英语等多个课程阅读空间,为师生的多元化阅读提供便利,同时增设与学校阅读课程开设相配套、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图书专柜,比如姑苏文化、人与自然、诗文诵读、阅读课程等,供师生开展专题阅读,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深度。整个图书馆通过展示、借阅、休闲、讲座、沙龙、课程多功能一体化设计,充分满足师生阅读共享的需求。图书馆就是师生的温馨的阅读之家。
2.为学生度身订制阅读材料
请各科老师制定一个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并且定制了一份以满足教师自身需要书目。书目上的书籍一部分学校图书馆已有,还有大量的图书向书店购买,将分门别类整理出来放在图书馆。大部分图书师生可以直接借阅,让大家有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3.开设专门的阅读教室
每天向不同的班级定期开放,可以整班学生进入教室阅读,并且随意浏览自己所喜爱的书籍。优秀的诗文犹如孩子们的精神食粮,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阅读能力。
4.阅读场所常态化
学校在艺体楼和图书楼的走廊,阳台处将设置阅读桌椅,旁边放置阅读架和图书角。报刊由学校提供,并发动教师捐献出自己已经阅读过的图书。在这一方天地可以让师生利用休息时间,自由地读书看报,希望这项举措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让校园内呈现一派宁静地读书气象。
5.引进科技阅读设备
学校在艺体楼将安装超星阅读器的终端机,只要下载手机APP就能通过终端机随意下载电子书籍,让师生能够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从而更好地引起师生的阅读兴趣。
6.读书语录定点放映
有读书就有交流,由先贤带动后生。教师有分享,学生有心得,每周安排教师统一收齐记录,最后放映在校园中的电子屏幕上,每天都有新的内容,有的是名人名言,有的是肺腑之言,师生看到不同的鼓励和箴言,会更好地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之中。
(二)成立开放各类读书社团
1.学生社团:学校成立繁星文学社,开展丰富多彩的月活动。
①“同读一本书”读书交流活动
订立的常规书目(比如《绿屋的安妮》《小王子》《九故事》《城南旧事》等),先由教师进行自身心得讲解交流,再由学生课外阅读,并在周三活动时期,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设置了记录员一名,专门记录师生的“优秀语录”。若“情”到浓处,一样能写成文章。
②“我也有笔名”
古人多有名,有字,还有号,别号,学生在学习古文,古诗的时候经常接触。一个好记的笔名也有助于提高作者知名度。因此,鼓励每位学生给自己取个别出心裁的笔名,并在文学社的QQ联系群里展示,在增强学生的文学信心的同时,也鼓励了学生的创作。
③“行知千里”——户外采风活动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繁星文学社已经带社员们进行了苏州博物馆半日游。感受大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如此和谐地建立在一起,这种独特,正是“惊之于口,泻之于笔”的大好机会。下半学期将去凤凰书城,共同购买自己喜爱的书籍,借此更好地阅读,提升写作能力。
④“佳节同贺”文学作品互酬
节日到了,喜上眉梢的同时,能否喜入笔端呢?一个人写作,自然无趣,节假日把自己的应景创作赠给交好的社员,得到社友的认可,又是另一个创作动力。作品亦可以仿照古人书信的格式,进行“鸿雁传书”。
⑤ “历久弥新”诗词朗诵大赛
在古代,一个人会写诗还不够,还要会吟诗,这在今日仍有积极意义。许多文学作品的魅力要在朗诵中透露,如今的学生又比较忽视诵读。计划组织“秋之韵”诗歌朗诵比赛。诗歌朗诵大赛,鼓励原创,也可以是古人经典诗作,并鼓励师生同赛。
⑥“签签阙歌”——书签设计及义卖活动
书签原本是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它的制作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张纸片、一片树叶、一朵小花……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书签的美感。设计一枚精美的书签,注重文学的风雅性,可以通过义卖的方式为文学社筹措活动经费。
⑦ “文学漂流瓶”活动
以文会友,也是我们的追求。将模拟漂流瓶的方式,各班学生在文学社的牵头下,组织学生用纸片写下自己的文学学习感受或者心得,打乱随机发给同学,让他们听听同龄人的心声,让学生们知道,文学不仅带给文学社快乐,更是所有师生的共同爱好。
⑧“我们的明信片”——感恩
明信片是最质朴的交流方式,将由社员集思广益,设计我们的明信片,还有为明信片写上意味深长的话语,送给老师、父母,来表达我们想说却当面说不出来的话语,既锻炼写作能力,又换来真情无限。
⑨“我有话说”留言板活动
社员们相处了一个学期,提供一个平台,将是温暖的本子和宣纸,供社员涂鸦,或展望未来,或寄语过去,今后毕业的社员再观之,定是感慨万千。
⑩“文采飞扬”佳作展廊
在整个学期的文学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许多来自社员、社外同学的佳作,可以在校内设置一个小小的,有创意的作品展出,组织各班学生到场学习观摩。作品将一律手写,鼓励学生写好字。
2.教师社团:书友会
组织我校有志愿参加读书行动的教师,共同成立书友会。共同捐书购书,定期举行读书漂流活动,交流心得。并组建QQ交流群,可以随时随地推荐优秀书籍,或上传读后感。通过教师阅读,教师推荐,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带动学生共同阅读。
3.中层社团:读书心得会
读书心得会主要是中层教师根据自己不同的读书内容、读书目的,灵活展示心得体会,内容丰富多彩。在这一环节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就自己所读的进行大胆地展示,并和其他教师在交流中不断有新的体验,新的激情,新的收获。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4.家校联系:亲子阅读会
为了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我校将开展亲子阅读会,由家长与孩子共同选定书目,在规定时间内共同阅读完这些书籍,并进行心贴心地交流。并举行亲子阅读照片展(每位学生假期后交亲子阅读照片一张)和“晒晒我家的藏书”活动(每位学生假期后交自己与家庭藏书的合影一张)。通过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能力,并站在自身地高度上对孩子有一定正面的引导,也让学生更有阅读的动力和阅读体会。
(三)举行校园阅读活动
1.群英争锋:校园阅读节
学校为了积极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学以致用、提升素养”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每年的世界阅读节期间组织举行校园阅读节。以下是2017年校园阅读节的具体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校园阅读节开幕式暨初一年级文史政“一站到底”争霸赛。参赛学生为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初二年级每班5名学生共同参与。
第二阶段:名著人物彩绘小报设计大赛(初一年级为《西游记》,初二年级为《水浒传》)。
第三阶段: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次“好书大家评”读书交流活动,由班级选出3部同学最喜欢的书,参加年级“好书大家选”活动,最终选出年级“十佳好书榜”,并年级图书漂流活动,向全年级学生推荐。并举行“阅读点亮梦想,校园好书推荐”优秀征文评选活动。
第四阶段: 中外经典文学电影欣赏。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人文知识,丰富想象力,练习语言运用,还可以学习其中的剧情安排,有利于写作的发挥。
2.广而告之:微信平台推送文章
推送励志文章,或学生佳作,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加入阅读群体,扩大课外阅读的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阅读,使文字具有永恒的价值,并增加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建立出更好的精神世界。
3.活动荟萃:编辑校刊《繁星》
结合2016年第十一届苏州阅读节活动,繁星文学社征集并编辑第二期《繁星》优秀学生作文选。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下一阶段阅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
取得成果
(一)阅读能力的成长
1.学会仔细地听读、有感情的朗读和安静的自由阅读,完成初中生必读书目、学校推荐书目、精选文章的阅读。
2.保证每天自由阅读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制定自由阅读计划,养成爱好阅读、随读随记的习惯;并学会挑选并借阅、购买适合自己的书籍。
(二)学习能力的成长
1.懂得欣赏文本,做到好句、好词的积累,能够选用文本语言复述和概括主要内容,成整合和阐释文本的能力。
2.学会深层阅读和适切表达,逐步形成批判性反思和个性化评价的能力。形成“阅读→研究→再阅读”的螺旋形、成长性的良性发展。
(三)人文涵养的积累
1.通过人文阅读,提高艺术修养,拓宽生活面,丰富人生体验,成为一个明事理、懂感恩、学做人、爱生活的文明人。
2.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共读亲情的成长
1.家长能和孩子共同讨论所读内容,分享阅读体验,能点评孩子的读书心得,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愉悦感和幸福感。
2.通过亲子共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心理困惑,增进家庭亲情,积极打造书香家庭。
通过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案例的积极推动,我校实施的“基于学生成长的阅读课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比如学生的阅读意识增强了,阅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阅读量从原来的从不读书到现在的每天回家按时阅读,家庭藏书也从原来的只有学校下发的教材到如今的可以拿家里的阅读名著向同学晒一下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量也有了大幅的提高。这点滴的进步的确是学生阅读成长的明证,也是学生人生起航的发动机。
阅读改变人生,读书成就未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将阅读的定义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这正是我校实施“基于学生成长的阅读课程建设”的初心。
“我读,故我在!”希望这句话始终铭刻在我校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 end •
※文章转自丨《教育新常态》总第15期2018年第3期
※《教育新常态》由苏州市教育评价学会 主办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