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观察
PISA将这样打通阅读与写作
发布时间:2017-07-01 11:02:18

 

“读写联系体”这一新概念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项目组发布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分析框架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读写联系体”包含了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相转换并升华的新思维,或许对我国改革中的高中招生考试作文题型具有启发意义。
 
“读写转换”新概念
 
《草案》首次对阅读与写作的逻辑联系做出了鲜明、深刻、含义丰富的界定,不但构建起“读写联系体”,开辟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衔接通道,而且指明了阅读活动的发展方向。《草案》提出,“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测试将写作作为阅读素养的重要联系体。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要求考生把他们的思想表述成书面答案。因此,阅读技能评估也将参考考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交流理解能力。”与2015年的阅读测试相比,2018年的阅读测试将会增加文本的多元特征和理解难度。
 
以《草案》中的阅读样题《宇宙探索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吗》为例,该文包含了有关探索宇宙的丰富信息,列出了关于如何看待这类探索活动的不同观点。原文本给读者留下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在私人企业能够更好地组织宇宙探索工程、政府的组织和资助是否有效、两者之间能否开展有效的合作等一系列问题上,呈现出可以再次讨论的不同观点。这就为考生进一步评论做好了基本的铺垫。
 
这篇文章的写作要求是,基于文本信息,请考生写一篇评论,说明宇宙探索的两个主要好处,并用文本中的细节支持观点。题目还给出了考生一些提示,例如,私人企业给宇宙探索带来怎样的影响;私人企业证明了他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宇宙探索工程;人们质疑政府的宇宙工程的必要性;在同一个项目的资助上,政府机构逐渐败给了私人企业;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正开展有效的合作。
 
这个“读写联系体”的样题,充分展示出未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读写结合的新趋势,可能将独立“评论”这种个性化的自由思辨文体有机纳入到阅读测试的卷面范围中,从而在一次测试中实现“读写转换”。这种题型虽然表面上似乎超越了阅读测试的传统范围,但本质上却属于更高层次的“归正”,即把阅读教学与自我表达有机联系起来——输入型的“阅读”就是为了输出型的“表达”。
 
唯有通过表达,阅读主体才可能获得输入型语用逻辑的价值和意义。正是为了有力加强读写转换,使之一体化,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测试将增加组合文本的比例。例如,在《宇宙探索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吗》一文后,加入多位评论者的不同观点,请考生选择其一进行评论。
 
如此看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不仅致力于一般意义上的读写转换,而且还在酝酿多元、开放的读写转换,这无疑是阅读测试乃至语文教育历史上具有崭新意义的语用能力升华。
 
给学生一双“语用的翅膀”
 
《草案》目前虽然只是一份虚拟的未来阅读测试题型及其价值指向的基本设想,但其中包含了国际语文教学的一种价值导向。作为新概念,“读写联系体”的核心价值在于,阅读不能孤立地止于阅读行为本身,更要指向输出型的表达。这正是阅读题型改革的价值所在。
 
“读写联系体”概念的提出,昭示着语文测试将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书面表达力的新动态和新趋势,可能对各国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以来,汉语文教学与国际语言学界的“语用转向”(pragmatic turn)趋势有所偏离,致使学生作文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陷于徘徊不前的窘境。
 
我国的中考作文题型起步晚于高考。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逐渐由全命题、半命题转向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高考作文这种进步趋势,逐渐影响到中考作文的题型,使后者开始呈现出一种新鲜、自由和开放的新风貌。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相较于传统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根本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内心深处的表达欲,尤其是要求学生不加拘束地输出其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创造条件使其收放自如地展示理性评论力或艺术想象力。
 
我国中考作文虽然已开始摆脱应试主义路子,但其改革力度与完全开放的高考作文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全命题或封闭性明显的半命题作文在我国各地的中考中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其基本特点是限定性比较强,确定的题目限制了作文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不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此外,中考作文题目或材料话题与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之间毫无关联,不利于考生做出读写转换和更好发挥。因此,如何利用考卷中已有的阅读材料来设计开放的作文题型,给学生一双“语用的翅膀”,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翱翔,才是中考作文改革的突围路径之一。
 
鼓励学生独立表达见解
 
《草案》利用阅读题中已有的材料,完成阅读环节与写作环节之间的有机转换,既有效使用语境中的阅读材料,方便了学生,更设置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表达独立见解。
 
“读写联系体”新题型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对我国中考作文的设计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利用阅读题中的材料延伸到作文测试,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思维和写作平台。
 
具体该如何以阅读试题设计作文?笔者以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为例,设计了一系列作文题。该题目摘录了《偷书贼》一书作者马克斯·苏萨克(澳)给中国读者的一封信,其中叙述了一个留在作者心里的故事:“我妈妈小时候住在慕尼黑近郊。她说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听见大街上传来一陈嘈杂的声音。她跑到外面一看,发现有一群犹太人正被押解到附近的达豪集中营。队伍的最后是一位精疲力竭的老人,他已经快跟不上队伍的脚步了。有个男孩子看到老人的惨状后,飞奔回家拿了一片面包给这位老人。老人感激地跪下来亲吻这位少年的脚踝。结果有个士兵发现了,走过来抢走了老人手上的面包,并用力鞭打老人。随后士兵转过身追赶那个男孩,把男孩也打了一顿。在同一时刻里,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我(作者)认为这恰好可以阐释人类的本性……结果就是《偷书贼》的诞生……我内心明白,这是我最好的一次创作。”
 
题目的“写作拓展”部分可要求考生选择以下任何一个话题,写一篇观点鲜明、表达动人、说服力强的文章。笔者设计的话题包括:
 
(1)如果你就是故事中这位“男孩”,愿意为了给老人一片面包而忍受这种残酷的鞭打吗?为什么?
 
(2)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这位“老人”,愿意用“跪下来亲吻这位少年的脚踝”来表示感恩吗?这是否有辱一位长者起码的尊严?如何看待“感恩”与“尊严”的关系?
 
(3)作者的叙述表明,人生体验与优秀创作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刻骨铭心的体验能否成为创作最初的源头?
 
(4)正如故事叙述的那样,“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并认为这就是“人类的本性”。换言之,人性的美和丑可能并存于不同的个体生命中;那么,是否可能并存在同一个体生命中?或者有无可能互相转化在不同个体之间?(自选两个问题之一)。
 
(5)犹太老人的遭遇浓缩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二战”以后,犹太民族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这是否在印证“苦难兴邦”的复兴真理?请结合中华民族自身,谈谈未来发展之路。
 
该阅读题的拓展性“写作”是笔者根据“读写联系体”新概念的思路设计的。这种题型上承阅读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下开自主思维、独抒己见的作文空间,促进考生将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有机地联系成完整的一体。远而言之,读写的联系、转换、升华将对深度“撬转”汉语文教育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增强国民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易华丽 潘涌

上一篇: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下一篇:《未来简史》作者:真正好的教育,在当前还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