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罗强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学业质量监测的意义在于为区域、学校提升学业质量提供服务,监测的结果必须要转化为区域和学校自我改进的行动才能产生价值。监测结果运用为区域和学校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实证的自我改进新模式,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级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智慧。
聚焦结果,打破习以为常的麻木
常规监测结束后,市监测中心会向区域和学校提供报告进行结果反馈。区域和学校拿到不同类型报告后,可以根据阅读人群的需要对报告进行适当分解,组织不同的责任人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监测报告的研读,打破习以为常的麻木,聚焦客观的监测数据。
基于数据,发现错综信息的异象
各种专业人群、需求对象对监测结果的研读和判断主要应该是基于客观的监测数据,对照区域群体的常模和自身的历史数据,通过横纵对比,努力发现错综复杂信息后面的异象。区域层面重点对监测结果表现出来的校际差异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数量关系背后的相关关系;学校层面分学科、分年级对监测结果中的各项具体数据进行比较研究。
寻找证据,剖析熟视无睹的行为
研究客观监测数据发现问题的量化研究,需要与分析实际情况开展的质性研究相互比照。由于监测数据的局限性和误差,监测数据揭示的问题也会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误差,质性研究的跟进就是要分析监测数据提供的预警方向,从容易被忽视的日常行为等方面,认真寻找线索和关联证据,与监测数据进行相互佐证。
精准归因,挖掘超越经验的关联
对监测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结合相关因素问卷的数据进行归因分析和关联分析。归因分析和关联分析特别需要胸怀教育情感,联系实际情况,深入挖掘隐藏在监测数据背后的人与事的细节,情与理的逻辑,找到问题的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改进和提高。
自主改进,走向不断成长的新我
监测价值实现的瓶颈在于针对监测结果的自主改进,我们理解的监测与改进的关系是“一分监测,九分运用;一分预警,九分改进;一分外推,九分内驱”。区域层面应该为促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学校层面则更应该加强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进行改进。
我们相信,随着监测事业的不断推进,坚持开展以监测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改进,一定能为建设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新形态做出更大的贡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