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监测动态 > 监测运用
基于标准,区域推进学科质量监测管理的实践思考
发布时间:2019-05-21 19:36:59

作者单位丨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区域学业质量监测协同创新组”

长期以来,学科监测的内容局限在知识层面,功利化的监测目标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模糊化的监测内容羁绊了课改脚步,单一化的监测结果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改革进程,教育生态环境,学生身心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打破这种监测困局,开展了大量创新工作,力求通过倡导一种科学意识、建立一套质量标准、创立一个数据平台、形成一系列有效监测及结果应用机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

理念支撑建标准

学科教学质量如何监测,评价什么,不仅涉及课堂教学的改进,更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起着导向作用。中心通过建构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质量标准,坚决打破“以分数论成败”的教学评价困局,高举“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的鲜明旗帜,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各学校的教学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使学生学力发展最优化、教师教学实施最优化、学校教学生态最优化。

01

以理念指引标准研制

中心切实履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去”要求,广泛宣传“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科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理念,始终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秉承为学生而来,回归学生而去的宗旨,将学科质量评价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过度追求功利转向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追求。

中心全面研究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应该达到的学科发展程度要求,反复论证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应达到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水平,进而探索研制各学科质量标准。

02

以标准推动教学转型

中心历时3年,逐步推出《姑苏区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和《姑苏区小学生学科质量监测标准》。各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建构着力于“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描述”“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三方面的研制,各学科质量监测标准侧重于从“内容维度”和“能力维度”两大领域着手研制。

以语文学科为例,《姑苏区小学语文学科质量监测标准》从两大维度入手,对监测的内容领域和能力维度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设计,共设计了三个“一级指标”(内容维度),分别是“语文积累”“阅读”和“习作”,下设若干“二级指标”(能力维度),以此测评学生的能力水平。具体如下:

“语文积累”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指向于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能力目标,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水平。

“阅读”打破以往阅读测试必考“课内阅读”的惯例,借鉴PISA 阅读测试的认知维度,通过“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类文本”和“文学类作品”三大类的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的3种基本阅读能力的表现,包括获取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的阅读能力。

“习作”以开放式命题,着重考查学生搜集材料、构思表达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书写的情况,具体从选择“材料内容”“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和“文本呈现”四个分项考查学生在叙述能力上的表现。

每次标准出台,中心都通过姑苏教育“云” 平台发布讨论稿,组织开展全区性“云”讨论,通过广泛、充分地探讨和论证,不断修正完善。评价标准和监测标准的推出,让全区教师看到了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明晰了学生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维度上的分解过程和落实要求,为引导教师深入开展苏式课堂教学研究,深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标准的推出,也促使全区的质量监测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素养全面发展,从过度追求功利转向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的追求,推动了姑苏教学生态、教师发展模态、学生成长状态的华丽转型。基于标准的学科质量监测逐渐成为区域教学生态健康的风向标,成为教育决策引导服务的指示牌,成为基层学校跟进教师发展、跟进教改步伐的有力扶手,成为教师主动改进教学行为、更好服务学生成长的重要依据。


理念支撑建标准

信息支撑建平台


基于标准的监测,必须有强大的智能设备支撑。在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解读学科教学,真实反馈学生各类发展指标,深度挖掘学科监测结果价值,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已经成为现实。(详见图1)

1

用数据实现定性定量分析

中心建成的“姑苏区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将原本单一的统计评价模式转变为多元、多维度的,面向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提供更为智能化、深层次诊断、甄别的分析工具,并形成分析报告。平台提供不同权限的监测数据开放功能,辅助各个管理层级基于质量监测结果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跟进改进,充分发挥监测数据运用的效度,为教育决策提供各个层级的科学合理的依据。平台能够聚焦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记录监测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数据,通过可视化数据的多样态呈现,让使用者能够以科学、审慎的态度进行每一个数据的整理、研究与分析,进行每一个现象的思考、审视与追溯,进行每一个行为的反思、跟进与实现。

以2018年1月姑苏区语文学科六年级质量监测为例,学校管理者用相应账号登录本平台,即可清晰查阅关于本区域、本类别、本校、本班在语文学科不同内容维度和能力维度板块的整体达标率,比照分析,及时发现优势,查找问题,对标思考,为学校后续教学分析改进提供有效支撑。(详见图2、图3)


2

用数据探索多元个性评价

通过平台,中心可以实现学科质量监测的多维度诊断,既能通过各类数据的分布和各级指数的统计来辨析监测工具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监测工具的研制能力,也能通过细化指标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概括,借助各种表格、图形的形象展现,使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更加丰富、全面、系统和准确。借助平台数据的不断积累,还可以逐步实现对区域质量监测数据动态、持续地跟踪分析,对学生进行不同时期变化的多维度跟踪评价,逐步实现对学生个性与发展性评价。

以2018年1月区英语学科六年级质量监测为例,学校管理者和执教教师能借助可视化图表形象了解本校英语学科在知识领域和能力领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空间,为持续跟进发展提供参考价值。(详见图4、图5)


3

用数据推动教师精准施教

通过平台,学校和教师能够透过大规模的数据群,着力进行数据“链接”与“比照”,精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状况,切实找到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跟进改进,开展针对性提优补差,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精准施教”,充分发挥监测结果运用的效果,让监测的落脚点真正回归学校、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覆盖全区、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手段具体、操作性强,具有“姑苏”特色和“姑苏”效能的学科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实现以质量监测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


机制支撑抓应用

1

质量监测机制

中心非常重视学科质量监测机制的建设工作,力求通过监测来促进管理,营造明亮、健康的区域教学生态。中心内部对监测的程序、方法、途径等反复论证,确保机制全面公开透明。14个环节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实证化,环环相扣、融为一体。(详见图6)

中心的学科质量监测全面接轨省市学业质量监测,立足“全面科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姑苏目标”,真正实现了依法监测、科学评价、素养为重、专业视角。

中心还创新推出了姑苏区常态专项监测实施项目,严格按照学科监测指标体系进行监测工具研发,内容直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工具下发学校后,以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单位完成项目实施,中心及时汇总监测结果,分析并撰写专项分析报告,同时根据需要进行针对性反馈和跟进性调研。(详见图7)

常态监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区学业质量检测的体系架构,形成全员与抽样结合,全面与专项交织的立体监测网络,逐渐实现区域学业质量监测全覆盖。所有监测,中心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点,着力把质量监测的落脚点回归学校,推动学校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姑苏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姑苏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校本应用机制

每轮监测过后,中心都会进行基于实证的大数据分析专题培训以及基于数据平台监测结果的校本应用研究培训。中心精心组织关于工具与《姑苏区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之间有效关联度的反思性研讨:组织监测与评价专题分析会,组织监测中典型案例跟踪研究与信息发布会……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各类活动中逐步感受、接受、喜欢上学科质量监测应用培训,因为这个监测不再是“一张随意的试卷”、不再是“考的都不是要教的”,这个评价也不再是“分数排排队”,不再是“领导手里杀手锏”,而是学校与教师完成职业使命、成就学生成长的同行者与助推器。

中心非常重视充实基于监测结果运用的跟进式改革举措,要求基层学校认真针对监测结果表现出来的校际、班际、学科、学生等各种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短时间内必须解决、能够解决的小问题入手,制定务实的、可量化的改进措施。(详见图8)

3

项目式跟进机制

依据监测结果,中心不断开展大数据背景下的跟进式教学管理改革项目的实践研究,在优化与验证中,以阶段性方式螺旋式逐级推进,不断推动区域学科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心形成了区、校两级学科教学质量预警机制,依据监测结果反馈,对发展缓慢的学校、班级给予针对性扶持,帮助学校查找关键问题,明确真正的“薄弱点”,必要时破除陈规,大胆改革,有序扭转学生发展缓慢的现状,促进薄弱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详见图9)

中心精心编纂学科质量监测报告,全面公布监测标准、监测工具及双向细目表,还有更为详尽的监测数据分析和区、校学生在各个学科监测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大数据为凭证,深刻剖析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倡导教师要反思教学行为,聚焦课堂、研究学生,提升效益,推动学校管理层优化管理模式,改进管理策略,加快教学变革,促进学校教学可持续发展。(详见图10)


案例支撑促推广

01

校级运用全面开花

中心每年都会举行全区性的监测结果校本化运用案例评选,各校各学科都踊跃参与,提交大量案例申报。中心精挑细选参评案例,重点推送出有创新举措,凸显大数据应用,带有独创性和前瞻性的优秀案例进行颁奖,并邀请部分代表作经验分享,有效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详见图11)

02

区级引领学科发展

在区级层面,中心专业人员更是站位全区的学科建设发展情况,立足监测结果数据指向的知识维度、能力水平认真分析,立足区域学科教学实际,梳理不足,精选课题,深入思考,设计全区性的质量监测结果运用案例,切实引领全区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

以语文学科为例,2016年区域语文基于学科质量监测大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文本中信息的理解和揭示等能力较为薄弱。教师教学中缺乏对阅读方法的归类与梳理,导致学生缺乏较好的独立思考、多角度获取信息,解释信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为此,区域确立了《“类化”文本视阈下,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案例研究,从阅读教学及阅读专项能力两方面着力提升本区学生阅读素养。

通过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建模以及“类化”文本专题阅读教学的系列研讨活动,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更为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与把握,能基于不同文体特征开掘其独有的教学价值,依据学情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更具学科专业特点。教师能努力将“心中有”转化为“手中准”,能研制具有学科特点的合宜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探索“让教学内容‘软着陆’”即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略,给学生更多学习思考、研读探究的实践时空,建构能力,提升学力。(详见图12)

通过基于标准的学科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大力构建和有效运行,区域教育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是学生素养显著提升有了学科质量标准的引领,苏式课堂发生显著变化,课程内容更加综合、更加开放,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在苏式课堂的浸润中,苏式学子的学习能力显著生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迅速。根据监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学生在各学科知识维度与能力维度上的提升明显且均衡,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有了长足进步。

其次是区域教学生态健康通过基于标准的学科质量监测,区域的学科教学生态获得了极大改变,课堂教与学方式朝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样本—分析—改进”的良性循环,区校两级均建成了基于过程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姑苏教育全面形成“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第三是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强化对监测结果的区本、校本应用,姑苏教育在案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近几年苏州大市的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姑苏区获奖比例一直名列前茅,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两次应邀在苏州市召开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介绍活动中作大会交流,广受好评。


当然,此项实践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中心也在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目前姑苏区进行的只是教育评价中“质量监测与评价”中的结果性评价尝试,如何有效实现过程性评价与背景因素评价的结合?如何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判据综合分析?如何推进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和教学研?……很多问题还摆在眼前。展望未来,中心将依托学科质量监测,进一步扎实管理、扎进课堂、扎根教师,研究具体问题、明确跟进路径,全面服务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基于过程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姑苏教育永远在路上。

※ 文章来源丨《教育新常态》总第16期 2018年第4期

※ 《教育新常态》由苏州市教育评价学会  主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一篇:太仓的桥——基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梯度教学
下一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重在落实教师引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