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交流培训
苏州教育评价改革案例丨从“聚焦分数”走向“优化生态”——以教育质量监测促进教育发展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2-12-16 16:24:10

 

 

新书速递

 

书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主编:彭斌柏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8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的出台,通过对各地各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深入挖掘基层(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方面做出的探索、出台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充分反映在正确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教育评价政策引领下,各地各校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措施具体、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归纳整理了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所部属高校和2所部省共建高校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方面的典型做法,内容划分为四大模板: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荐教育评价,科学履行职责的情况;二是各级各类学校改革评价,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经验;三是改革教师评价,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做法;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典型。

 

苏州案例入选

 

2020年4月,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发布《关于征集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线索的通知》,按照苏州市教育局要求,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提供的《从“聚焦分数”走向“优化生态”——以教育质量监测促进教育发展的实践》入选该书第二部分“学校评价改革”的“地方篇”。(说明:本篇文章定稿于2020年5月,所以文中相关数据是当年最新数据)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从“聚焦分数”走向“优化生态”

——以教育质量监测促进教育发展的实践

 

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在于构建公正、科学、有效的评价文化。一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以“让孩子们的努力更有价值”为目标,以学业质量监测为抓手,坚持“尊重差异,追求合适;激励增值,促进发展”的评价导向,通过“低利害、轻问责、增内驱、重改进”的教育评价,促进区域教育生态渐进优化。

 

一、主要举措

01 构建“1+N”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1”即面向苏州全市初中学生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把这一项目定位在构建一个“超大型CT”,为苏州教育提供“客观公正、快速高效、科学准确、全面系统”的教育质量健康体检。



“N”即开展各类专项监测和微监测项目。一方面,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式或追踪式的研究,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吸纳各地教育测评研究团队,为苏州幼小初高职开展各类“微监测”,补充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02 研发“学科+相关因素”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工具

学科工具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以“基于课标、关注素养;对接国际,着眼未来”为目标,打造能够全面反映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的学科工具。


 

同时,将相关因素工具分为 “追踪监测、周期监测、热点监测” 三大模块,构建多维的相关因素评价工具。从成长背景、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学业负担、学业支持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价教育质量。通过“追踪监测、周期监测、热点监测”三大模块找出诊疗当下“教育时代病”的靶点。

 

 

03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生态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包括“学业生态健康”“学业质量增值发展”和“办学规范执行”三个方面的预警。“学业生态健康”预警是为了刻画区域和学校学业生态的质量特征;“学业质量增值发展”预警是为了对区域和学校学业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增值评价;“办学规范执行”预警是为了强化政策法规的执行底线,矫正办学方向。

 

 

04 形成多方联动的教育生态优化合作机制

 

整合市、区域的督导、教研、基教等部门,构建“多方参与、量质互证、互助共进”的合作机制,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评估监测工作,促进决策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05构建基于监测数据的区域、学校自主改进机制

 

持续开展基于监测大数据的“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构建以内需为动力的自主改进机制,推动区域和学校通过“研读数据、精准诊断、合理归因、科学寻策、靶向改进、后效检验”六个环节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区域和学校过程性自我诊断和自主性改进。


 

06 打造支持评估监测全流程的专家智库

一方面主动寻求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专业指导,同时强化自主成长,努力培养本土化的专业人才和专家智库。另一方面采用滚雪球方式,不断扩大参与评估监测各项工作的专家人数,把发现和培养本土化的评估监测专业人才纳入各项监测工作实践中。


 

07构建标准化、一体化的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化平台

整合监测工具研发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和数据可视化系统,构建支持区域监测大数据加工的统一入口、多个终端、多维用户、多层功能的信息化平台。


 

二、实施效果

 

经过5年多的探索实践,教育质量监测已经成为撬动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迈向“教育新常态”的重要支点,苏州市“1+N”立体化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联动,发挥了决策性评价、认定性评价和服务性评价的作用。具体成效包括以下七点。

 

01 教育诊断实现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

五年来为苏州市、区县和小学、初中共提供了5000余份学业质量监测报告,为区县和学校提供了20余份综合分析报告,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20余份决策咨询报告。以督导部门为例,2019年就基于监测数据对区县和学校进行了近视、作业时间、课程开设等方面的专项督导。


 

02教育评价实现从“考分排序”转向“多元评价”

建立了“基于课标,关注素养;对接国际、着眼未来”的学科监测工具指标体系。2019年,通过社交平台推送了7份监测工具特色与亮点系列文章,传递学科工具命制理念。


在相关因素工具的研制中融入培养具有“情感张力、生命活力、思维能力、学习动力的活生生的人”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可能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监测数据分析实现了由“单一分数”到“多元指标”、由“水平判断”到“增值评价”的转变,构建了适合苏州教育的增值评价模型、学业生态健康指数等多元评价手段。


 

03 教育理念从“聚焦分数”转向“优化生态”

以“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抓手,引导区县和学校将监测结果转化为自我改进的行动。从2016年至今,已经评选出优秀案例400余个,案例申报数量从2016年91项增加到2019年的287项,越来越多的区县和学校参与到监测结果运用中。


 

04 社会对教育认识从“成绩排名”转向“全面发展”

通过各类媒体及社交平台发布了“1+X”份社会发布版报告,包括一份总报告和X份专项监测报告,向社会传递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2018年为例,总报告名称为“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具效能”,分报告包括《父母阅读少,孩子成绩差》《加重课外补习,不如每天吃好早餐》。

 

 

 

05 教育研究从“现状描述”转向“因素挖掘”

在五年的实践中,苏州基于监测大数据开展的教育研究逐渐从最初的“统计描述”“横向比较”等现状描述,转向开展教育质量内隐影响机制的“关联归因”挖掘研究。开展了包括“增值评价”“抗逆、被逆学生特征”“学业负担与学业成绩”“作业效能”“学业生态指数”“家庭教育与学业成绩”“电子设备使用与学业成绩”等多项研究,并在《基础教育课程》《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多个期刊上发表相关成果,获得了教育同仁的广泛好评。

 


 

 

06 评估监测队伍从“凤毛麟角”实现“日渐壮大”

通过工具的研发、报告的撰写、结果的反馈、案例的研究等逐步建立了一支评价理念先进、专业技术过硬、专兼职结合,共计200多人的监测评价专家队伍。


 

07 苏州实践从“蹒跚学步”走向“辐射示范”

苏州从2015年起正式启动第一轮面向全市初中生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指导下经历了“帮、扶、放”的学习阶段,到2017年开始探索“独立自驾”。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独立建制的地市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苏州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苏州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经验在教育部“基于监测的督导能力建设”、上海及安庆的“长三角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评价变革论坛”“10+教育测评深度实践”等活动中受到好评。


 

编辑丨周利

审核丨王开东 宋一丹

 


上一篇:苏州监测经验在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上分享交流
下一篇:踔厉奋发 精彩继续丨记2022年苏州市中小学“数据分析师”培养工程第二次研修第二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