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观察
PISA测试引发的教育政策回应及革新:以德国和加拿大为例
发布时间:2019-07-22 20:07:45

原载《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 佳/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

刘淑杰/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教师评价与教师效能。

 

【摘要】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促进教育改革和改善教育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和加拿大从一开始就参加PISA测试,并通过测试结果积极反思本国教育体制,其中德国属于“政策反思”型变革,加拿大属于“政策巩固”型变革。借鉴德国和加拿大由PISA测试引发的教育政策回应及革新,我国需严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与国家测评衔接的国内教育监测体系,以推进基础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PISA;教育政策;德国;加拿大


 



 

一、PISA测试引发的教育政策回应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 在1997年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它以接近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生为测试对象,主要测试他们在数学、科学、阅读方面的素养。在PISA 2015测试中,除了测试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及财经素养,还增加了以计算机方式进行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在2018年PISA进行的最新一轮测试中,增加了对学生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评估。[1]

毫无疑问的是,PISA对各国的教育政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对各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结,可以看到一种政策趋同的态势。Holzinger和Knill总结了5种政策趋同的因果机制:被迫接受(迫于政治压力)、国际集中化(基于法律义务)、监管竞争、跨国交流、独立的问题解决。[2]哈佛大学比较教育政策专家Steiner-Khamsi将各国对PISA结果的政策反应归为3类:丑化(Scandalization)、颂扬(Glorification)、漠不关心(Indifference)。[3]基于此,本研究将各国对PISA的政策回应分为政策反思、政策巩固、政策漠视。

政策反思,即根据PISA测试结果反思本国基础教育体系,对本国教育政策做出调整。在参与PISA测试的所有国家中,德国对PISA测试结果的反应最迅速、最强烈,教育改革力度最大,被称为“PISA 震惊”(PISA-Shock)。

政策巩固,即肯定本国的教育政策,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继续优化或巩固当前的教育政策。但是,单凭几次PISA测试结果就肯定本国的教育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我国上海在PISA 2009和PISA 2012测试中夺得两连冠,继芬兰之后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大部分媒体和公众把这一成果归因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应试”传统,如《光明日报》在2013年发表了题为《PISA全球第一不值得陶醉》的文章,肯定了上海学生学业水平上的优势是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整体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指出“如果学生出色的考试成绩是靠大量时间刻苦训练出来的,以及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用大量钱财堆积出来的,虽然成绩很骄人,但他们作为未成年人的幸福感并不强”。[4]加拿大则在PISA测试中一直保持着优异成绩,并通过进行课程改革等措施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政策,社会公众满意度较高。

政策漠视,即对PISA测试结果漠不关心,较少有政策回应。英国从2000年开始参与PISA测试,起初对其并没有足够重视,尽管在前两轮PISA测试中成绩并不理想,但英国没有进行总结,没有邀请国际专家从第三方的立场为他们提供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也没有因为PISA测试进行实质性的政策调整,政府只是采取一些“选择”策略,尽量“避免坏的结果”。[5]后来英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成绩持续下降才逐渐引起英国社会的担忧,开始摒弃对PISA测试“漠视”的做法。

从PISA 2015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中,巴西、哥伦比亚、秘鲁以及突尼斯的排名从末位上升;意大利、葡萄牙和俄罗斯在工业化世界中已经达到了平均水平;德国和波兰的排名从中下游上升到中上游;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总体上处于平稳的发展态势。在参与PISA测试的所有国家中,德国和加拿大的表现较为抢眼,德国在2000年第一次PISA测试的32个国家中排名处于中下游,这给德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德国“PISAShock”的讨论。加拿大则在PISA测试中一直表现优异,在历年PISA 测试中的排名都处于上游水平,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因此,本研究以德国、加拿大为例,研究PISA测试在这两国引发的教育范式革新。

二、PISA测试引发的德国教育范式革新

 1 德国基础教育概况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教育主权在州,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事务,只保留监督权。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校法,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在德国,幼儿园学制通常是三年,小学学制四年,四年小学毕业后学生按成绩优劣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或综合中学。[6]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德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在校生数量和中小学校数量逐年减少,2004—2013年德国基础教育学段在校生总数从1239万人逐年递减到1095万人,德国普通中小学从39179所减少到33810所;第二,各州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师数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2006—2012年德国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从104.65万人增加到108.29万人,2005—2011年基础教育学段生均经费从4700欧元增长到 6000欧元;[4]第三,从2004年开始,联邦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基础教育改革,如重视学前教育、建立全日制学校以及引入国家教育标准等。[7]总的来说,从德国在国际学生评估中逐步上升的平均成绩可以看出,现阶段德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呈稳步上升的态势。

 2 德国在PISA测试中的表现

与参加PISA测试的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对PISA测试结果的反应最迅速、最激烈。在PISA 2000结果发布之后,德国人惊讶地发现一向在政治、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德国竟然在教育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德国人在过去教育评价中“假想”的教育优势被打破。PISA 2000结果显示,从19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德国教育体系在教育影响力和教育平等方面已经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场“PISA震惊”打破了德国教育改革的僵局,德国学生在此后的PISA测试中表现也越来越好。从表1可以看出,继PISA 2000结果发布后,德国在PISA测试中的排名持续上升,其中,阅读成绩从2000年的第21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11名,数学成绩从2000年的第20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16名,科学成绩从2000年的第20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16名。到 2015年,德国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成绩已经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16分,从2000年的中下游水平提升到了2015年的中上游水平。

表1 德国历年PISA测试结果[8]

 3 PISA冲击下德国的教育改革

德国文教部长会议前主席艾尔德西克-拉佛(Ute Erdsiek-Rave)将德国在“PISA震惊”推动下的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称为教育政策的“范式转变”。传统上德国基础教育采用的是一种“输入控制”的质量管理方式,依据学生分流、分类培养的逻辑在“入口”进行筛选和质量控制。[4]但经过PISA测试后,德国基础教育界意识到只单纯控制“入口”的质量并不能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整体提升,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各项成绩的检测。也就是说,要转变传统的“输入导向”的教育管理,加强“输出导向”的教育监控。因此,在“PISA震惊”以后,德国将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上,KMK(Kultusministerkonferenz,文教部长会议)以教育标准的制定和教育监测系统的设置为立足点,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在德国各州发起了一系列项目,如:改善社会背景较差学生的表现、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优化幼儿园和小学的知识技能衔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等。[9]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前教育,保障教育起点公平

目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而且有的州已经把幼儿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范畴。[6]2008年通过的《德累斯顿决议》提出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更好的教育起点”。只有让儿童在早期教育阶段得到足够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支持,才能保障他们在进入学校系统之后,能够获得更加平等、充分的教育发展机会。[4]

    (2)实行全日制教学,推动课程改革

在第一次PISA测试后,德国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中学教育系统中引入了阅读理解改革。同时德国教育界发现,由于德国大多数学校是半日制教学,所以本国中小学学生的课时数低于经合组织其他国家。因此,德国将“实行全日制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2003年,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合启动了一项名为“未来的教育和照管投资计划”(IZBB)的资助项目,旨在建立和资助全日制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在校学习和参加文化活动的时间。通过该项目,2003—2009年德国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共投入40亿欧元,兴建了8200余所全日制中小学。截至2013年,全德已有近16000所全日制学校,占德国中小学校总数的56%。[10]

    (3)制定统一的国家教育标准和教师教育标准,实施全面的教育监测

德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教育主权在州,各州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但这也造成了各州之间的教育标准不统一。德国参加PISA测试的表现使得德国教育界认识到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教育标准来实施全面的教育监测,提高教育质量。

2003年12月,德国颁布了适用于中等学校毕业水平(十年级)德语、数学和第一外语(英语/法语)的教育标准;2004年10月,文教部长会议公布了主体中学毕业水平(九年级)德语、数学和第一外语(英语/法语)的教育标准和小学毕业水平(四年级)德语、数学教育标准;2004年12月,颁布了中等学校毕业水平(十年级)生物、化学、物理3 科的教育标准;2012年10月,文教部长会议通过了德语、数学和外语(英语/法语)3 科普通高校入学水平的国家标准,这项标准已经从2014—2015学年开始进入实施阶段,[4]并已在2016—2017学年成为文理中学毕业考试的参照标准。同时,为了提高教师能力、促进教师教育更加专业化,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颁布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和《各州统一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要求》。[4]

    (4)加强移民背景的学生融合,提供多语种双语教学

据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拥有相似社会地位的学生中,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比没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评估素养的得分上低10分。为了促进移民家庭的教育融合,增加移民对德国文化的融入和对德国文化的认同感,2007年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共同启动了《国家融合计划》(NIP)以促进移民的教育、社会、经济和文化融合。2011年,该计划被扩展为《国家融合行动计划》(NAPI),包括了早期教育、教育—培训—继续教育、语言融合课程、体育运动、公民参与、文化、媒体等一共11个行动领域的多项具体措施。[4]

尽管自2001年以后,德国的各项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在欧洲难民危机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对有移民背景的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德语教学,以便使其更好地融入德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如何进一步缩小男女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差距等。总的来说,德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PISA测试砥砺加拿大的教育政策巩固

 1 加拿大基础教育概况

加拿大作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不设全国统一性的教育部门处理教育事务,而由各省区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条文对各种教育事务进行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也以此为依据。近年来,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拿大基础教育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特点:第一,为了给学生进一步提供更好的多层次教育, 加拿大学校努力体现教育的多元化,在传统的公立、私立及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家庭教育、混合教育计划等多种教育类型;第二,为了更好地把控基础教育质量,加拿大各省区日益强调各门课程的教学成果和标准,开展了更多的测试和全省范围的考试;第三,加拿大基础教育注重建立帮助学生从校门到工作岗位过渡的专业课程,把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的劳动服务大军放在首要位置。[11]

 2 加拿大在PISA测试中的表现

与德国不同,加拿大在20世纪90年代的各种评估测试中表现并不好,直到在2000年的PISA测试中加拿大的阅读、数学及科学排名均名列前五,加拿大才发现自己“后来者居上”,在后来几轮的PISA测试中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优势,到2015年加拿大已经有20000 名15岁青少年参与了PISA测试。从表2可以看出加拿大自2000年以来一直表现优异,阅读和科学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十名,数学成绩均分虽有所下降但在PISA 2015的测试中依然位居第十,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的平均分均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分30分左右。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主席Doug W.Currie说道:“PISA 2015的测试结果是相当可喜的,在每一个领域,加拿大都最接近于国际最高水平,相对于PISA 2012的测试结果,我们此次的结果有明显的进步。”他还说:“加拿大的测试结果远高于OECD 的平均水平,我们的年轻人正在准备应对21世纪的经济竞争。[12]

表2 加拿大历年PISA测试结果[8]

 3 PISA测试推进加拿大基础教育改革

加拿大在PISA测试中一直名列前茅与其国内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有密切联系,如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多层面的评价与监测体系的建立等,具体表现如下。

    (1)建立开放、完善和灵活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

加拿大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类院校,教师需要在完成高等教育课程后继续攻读相关教育学课程,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成为教师。同时,加拿大也十分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以安大略省为例,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首先,在立法上,安大略省出台了《教师学习计划》(安大略省98/02号法规)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其次,在实现再培训的措施上,安大略省政府及教师学会开设了一系列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资格课程、专业资格课程和校长资格课程3类。最后,除了各类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安大略省教育部、教育局、教师学会、工会及各种机构还会组织安排各种讲座、研讨会等活动。[11]

    (2)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探索动态化的课程开发模式

跨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加拿大各省的课程目标都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一点,如阿尔伯塔省的课程政策和标准中,就为学生开发出了A-J项跨学科能力要求,并具体到每一项能力的主要构成。加拿大教育部在保证课程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能够及时根据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需求对课程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了动态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在经合组织关注中小学生财经素养和评估,以及金融、经济在当今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背景下,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理事会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研究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财经素养,并于2011年颁布了安大略省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方案。[11]

    (3)形成学校、省、国家及国际层面的四级评价与监测体系

在学校层面,以安大略省为例,2010年安大略省教育部印发《不断成功:安大略省学校评估、评价与工作报告》(Growing Success:Assessment、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in Ontario Schools),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学校取得的学业成就进行评级, 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技能与工作习惯的发展做出评价,以及基于各学科课程期望表现标准对学业成就做出评估与评价。[11]在省级层面,加拿大各省都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评估项目。在国家层面最具代表性的评估项目是“泛加拿大评估项目”(The Pan-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PCAP),PCAP项目收集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方面的周期性信息,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监测和改进及加拿大各省区学生学业水平的比较提供了工具。[13]在国际层面,加拿大不仅参与了PISA测试,还参与了“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及“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等国际评估项目,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

此外,加拿大全国不设统一的教育制度,各省区教育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政策。因此,其优异成绩的取得还与加拿大对优良教育传统的重视、多中心的教育管理权力,以及成功的移民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四、德国和加拿大PISA测试引发的政策回应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政策回应模式比较

PISA 作为一项大规模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其主要导向是改善各国教育政策、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德国和加拿大从一开始就参加PISA测试,在测试中虽表现不尽相同,但都积极反思本国教育体制,推进相关政策改革。第一次PISA测试结果发布之后,德国教育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德国教育部门开始反思本国基础教育体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兴办全日制学校、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等,这些措施同德国以往的基础教育政策不同点较多,属于“政策反思”型变革。而加拿大的政策变革则相对“温柔”,没有德国那么“彻底”,是“政策巩固”型变革,即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优化现行教育政策,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新人才。

 2 启示

从德国的“PISA 震惊”到加拿大PISA优势的保持,PISA测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监测本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中国从2009年开始参与PISA测试,两次夺冠,一次第十。在2015年的PISA测试中,中国派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地参加,在单项均分上取得了阅读(494分)排名第27,数学(531 分)排名第 6,科学(518 分)排名第10的成绩。如同德国和加拿大透过PISA测试进行政策检视一样,我国也应从参与PISA测试的实践中,从德国、加拿大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1)严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加拿大,要想具备教师资格必须要有高等学历即本科或研究生学位,而且要经过一年以上的教师职业培训才能到所在省的教师管理学院申请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认定存在着学历起点偏低、考核认定方式过于简单、缺乏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察等问题。因此,我国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首先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另外,可加强公费师范生的试点和培养,鼓励综合性大学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2)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质量

德国不仅为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双语种教学,而且启动了《国家融合行动计划》来促进移民家庭对德国文化的融入,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有深刻的启示。我国参与PISA 2015测试的4个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其排名相比前两次来讲仍然有所下降,这除了因样本多导致了结果的不一样,还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有关,特别是城乡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和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投入,探讨在高中招生时加大对农村弱势地区的倾斜程度,使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能够获得均衡发展。

    (3)建立与国际测评衔接的国内教育监测体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加拿大在1996年就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评估,当时被称为“学校成就评估”(School Achievement Indicators Program,简称 SAIP),直到2007年被“泛加拿大评估项目”(PCAP)所替代。这个评估项目主要测评加拿大中小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方面的素养,与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理念一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仍然以选拔性考试为标准,缺乏与国际评估接轨的本土化教育监测体系。因此,我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时,要把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借鉴PISA测试的理念、技术和他国优秀教育理念,建立可以与国际测评衔接的本土化教育监测体系,使得内部推动和外部驱动相结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PISA 2015的测评中,已经有7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虽然各参与国都将PISA测试作为衡量本国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以便从中寻求政策借鉴来改革本国的基础教育,但对PISA测试的排名结果不妨多份平常心,政策制定者们要意识到PISA测试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测试本身,而是对测试结果的研究。因此,各参与国家和地区应立足本国基础教育实际发展情况,找准自身的弱项和短板,从而推进基础教育的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鲜出炉!2018 PISA测试结果:中国四省市排名第一!
下一篇:OECD报告:高质量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