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各区域了解2022年学业质量监测的总体情况,读懂各类监测数据报告,并有效运用监测结果推进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12月9日上午,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召开了2022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区域初中报告线上反馈会。
苏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处处长冷莉、各县市(区)教育局(教体文旅委)分管局长、监测工作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初中学科教研员;初中学校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教研组等相关人员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王开东主持。
领导讲话
首先,冷莉处长作指导讲话。她首先对监测中心的工作以及苏州监测取得的成效表示高度肯定!随后她就本次会议及后续的监测结果运用提了三点要求:一是深刻认识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价值;二是认真解读本次监测中的优势与不足;三是协同联动推进监测结果的有效运用。她指出,教育质量监测是促进苏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希望会后各区域、学校能够用好近年来监测中心为区域和学校培养的教育测评专业人才,组织专业力量加快二次解读,以点带面,逐步辐射。各区域的基教部门、督导部门、师资部门、学科教研员等要协同联动,共同帮助区域、学校分析诊断、查找问题根源、改进教育教学。
报告解读
会上,中心研发部副主任宋一丹对2022年的监测结果进行了专业且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2022年学业质量监测简介
今年9月,中心组织了全市第八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全市范围内302所初中校,32.9万名学生以及2.4万名教师参加测试,相较2021年,参测学生数增加了2.2万人。监测围绕学生、家庭、教师和学校四个层面,实现基于监测大数据的区域教育生态健康体检。
本次监测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前后历时完整一年,历经监测实施方案拟定、监测指标研制、监测工具研发(受疫情影响本次未进行监测工具试测)、监测实施、扫描阅卷、监测数据分析、监测报告研制、监测结果反馈等过程。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业人员、苏州本土专家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共同组建了200余人的研发团队,协作完成了此次监测指标与工具的研发。
目前苏州市辖内10个市(区)全部初中学校的主报告、学科报告、学生相关因素报告和教师相关因素报告均已全部完成。其中,学科报告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需求,监测报告分为大市报告、区域报告和学校报告三个层级。最终每个区域、每所学校形成7份报告,共计2191份。
2022年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解读
宋主任从学业起点水平、学业发展情况、学生相关因素、教师相关因素和教育生态状况等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各区域初中的监测结果,并分析了部分区域的优势与不足。
宋主任还介绍了本次学生相关因素和教师相关因素中的一些数据初步分析,包括男女差异分析、不同教龄教师差异分析、主观幸福感和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这些分析可以帮助区域和学校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问题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改进。
构建基于监测数据的自我改进系统
宋主任指出,监测价值的实现,需要量质互证,超越经验;也要多措并举,协同联动;更要责任主体的专业思维和积极主动的自主改进。希望各区域组织区域的数据分析骨干队伍,认真研读监测报告;针对监测数据进行开展自主诊断、问题归因;全员行动,多措并举,寻求针对自身问题的靶向改进;依据教育政策和预警数据,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改革,同频同向改进教育教学;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优化学校教育生态。
最后,中心王开东主任在总结中指出,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总体方案》的落实落地,说明国家层面用评价撬动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他希望区域层面,一要发挥职能优势,多方参与、彼此协调、协同推进,打通监测结果运用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深研监测报告,多重主体自主改进。从学科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教师职业状态等多方面,全面把握教育质量,查找问题根源,探寻解决路径。三是找准方向,通过试点追踪,及时评估实施效果。四是案例研究,通过经验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案例研究和结果运用的新模式。学校层面,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挖掘问题根源。二是制定整改方案,持续落实落地。三是强化数据监控,注重过程评价。四是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编辑丨周利
审核丨王开东 宋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