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面向社会的《2019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电子设备使用、体美劳教育、课外补习和压力感受六个方面的监测结果。
本篇主要呈现“课外补习”和“压力感受”专题的监测结果。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参加学科类课外补习的比例分别为50.9%、49.8%和52.4%(见图1),参加课外补习人数较多。
(注:“课外补习”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类的补习,不包含艺术特长、兴趣类等的补习。)
以七年级为例,不参加补习的学生中近视人数比例为52.0%,每周补习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中近视人数比例为56.6%,每周补习时间在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中近视人数比例为59.1%(见图2)。
监测数据显示,参加课外补习时间与学生主观学业负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排除没有参加过补习的学生)。以七年级为例,每周参加课外补习2小时以内的学生主观学业负担的得分为5.17分,每周参加课外补习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主观学业负担的得分为4.70分,两者相差0.47分(见图3)。
监测数据显示,课外补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排除没有参加过补习的学生)。以七年级为例,补习时间2小时以内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分别为5.09分、5.20分;补习时间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分别为4.79分、4.83分(见图4)。
同水平学生中,不同课外补习时间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微弱。
2018年监测结果显示,同水平学生按参加学科类(含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等)课外补习时间长短进行比较,没有参加过学科类课外补习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与参加过学科类课外补习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非常接近。以水平I学生为例,没有参加过学科类课外类补习的学生群体各科学业成绩的均分是620分,每周参加课外补习2小时以内的学生群体各科学业成绩的均分也是620分,每周参加课外补习2-4小时、4-6小时、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群体各科学业成绩的均分都是621分(见图5)。
“父母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最大,
“学校及老师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最小。
以七年级为例,“父母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值为2.92分,“同伴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值为3.13分,“学校及老师要求”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值为3.47分。这表明,在初中阶段父母给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学校和老师给学生的要求则更为理性。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压力越来越重(见图6)。
(注:本报告中此小点的“压力感受”均使用的是未转换的原始分,计分范围为0-6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压力感受越轻,得分越低,表明学生的压力感受越重。)
监测数据显示,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在自我压力感受上的得分分别为2.79分、2.43分和2.10分,呈现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自我压力感受逐渐加重”的趋势(见图7)。
监测数据显示,三个年级男生在自我压力感受指标上的得分分别为2.84分、2.55分、2.26分,三个年级女生在自我压力感受指标上的得分分别为2.72分、2.29分、1.92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各年级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女生自我压力感受的加重程度大于男生(见图8)。
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自我要求”压力感受较重,“学校及老师要求”压力感受最轻。
对学生四类压力来源进行排序,带来学习压力最大的排在第1位,计1分,带来学习压力其次的排在第2位,计2分;带来学习压力第三的排在第3位,计3分;带来学习压力第四的排在第4位,计4分。得分越低,表明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越大。
监测结果显示,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压力来源中压力最大的均是“父母要求”。水平I的学生除“父母要求”外,“自我要求”带来的学业压力最大,其次是“同伴竞争”,而“学校老师要求”带来的压力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水平的学生;水平IV的学生除“父母要求”外,“学校老师要求”带来的压力最大,“自我要求”带来的压力最小,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水平的学生(见图9)。这表明,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内驱力,而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则源于外部压力。
课业投入在中等水平且压力感受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学生的学业负担分为课业投入和压力感受两个部分。将课业投入和压力感受进行组合,可分为九种学业负担类型,分别是:①高投高压型、②中投高压型、③低投高压型、④低投中压型、⑤中投中压型、⑥高投中压型、⑦高投低压型、⑧中投低压型、⑨低投低压型。
监测结果显示,中投低压型,即课业投入在中等水平且压力感受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为516.3分;低投高压型和高投高压型两类学生,学业成绩最差,分别为481.5分和488.9分(见图10)。可见,并非投入越多、压力越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越好,课业投入和压力感受均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注:课业投入指的是学生的客观学业负,主要包括“作业负担”和“补习负担”两个方面。课业投入量越高,表示学生的作业时间、补习时间越多;课业投入量越低,表示学生的作业时间、补习时间越少。)
课业投入在低水平和中等水平且压力感受轻的学生学业相关特征表现最好。
计算九种学业负担类型学生的学业相关特征,结果显示:低投低压型和中投低压型学生的学业相关特征表现最好,高投高压型的学生学业相关特征表现最差(见图11)。可见,要保持良好的学业相关特征,关键在于让学生的压力感受保持在较轻水平,且适度控制课业投入。
(注:报告中图11“电子设备使用”是对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时间进行转换得到的标准分。学生在“电子设备使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花费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越少。)
《报告》在呈现课外补习和压力感受相关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具体建议: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明确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各方责任,形成协同推进减负工作合力。本次监测结果表明,课外补习时间长的学生,近视比例更高;课外补习时间长的学生,主观压力感受更重,学习兴趣和主观幸福感更低;课业投入在中等水平且压力感受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因此,对于家长而言,一方面要认识到过重的学业负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额外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尽可能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等;另一方面,家长要正确看待课外补习,合理安排补习时间,避免盲目跟风报班。
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减负增效各项工作落实,严控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提高作业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引导,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
《2017~2019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系列文章推送
|
|
|
|
|
|
|
|
|
|
|
|
|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密】专题二:补习“加餐”,不如每天给孩子做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