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分享
教育测评论文丨走向深度数据管理——基于大数据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0-07-24 13:26:39

文章授权转自:《未来教育家》2020年6月6日

 

 

作者:周雪红 

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校长


 

作者:皋岭

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副校长


 

 


走向深度数据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探索

 

 

01

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管理创新顶层设计

 

学校发展主要建立在家校共同配合基础上的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因此,学生、教师、家长是学校发展中的三类重要群体。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导向、以家长满意为追求,构建绿色教育生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绿色教育生态

(二)以教师发展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以家长满意为追求,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完整内容见下图)

 

 

02

开展全样本的教育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使学校实现全样本、大数据的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成为可能,同时也为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实证诊断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在了解教育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主要通过监测的准备、调查的实施和结果的应用三个步骤展开。

(一)建立评价维度,研制监测工具

(二)在线问卷调查,实证统计分析

(三)提供精准指导,实现跟进改革

(完整内容见下图)

 

 

03

建立闭环式的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评价激励系统

 

学校行政、班主任、学科教师如何科学评价、激励学生,促进他们步入自我成长的快车道,这是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绕不过的一道门槛。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积极尝试建立闭环式的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评价激励体系,从系统构建、过程实操,到结果应用等方面创新实践,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构建智能评价系统

以学生行为规范与学业表现为内容、以数据思维与成长建模为创新对学生成长评分赋能,利用学校先进的云平台,建构跨终端、全时空、多角度的学生成长智能评价系统(见图5)。

(完整内容见下图)

 

(二)开展实时评价操作

跨终端是学生成长智能评价系统的一大亮点。教师可以凭借专用“魔法”电子教棒、手机、交互教学终端、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多个终端方便快捷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有利于平台及时收集学生成长的各种过程性数据。实时性是学生成长智能评价系统的又一大亮点。

(三)应用激励评价结果

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通过激励评价积累到成长分值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表现呢?这是评价激励系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充分调研与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建立标准、评价积分、兑换积分”的闭环式激励系统,充分应用评价结果,促动学生不断地积极表现、努力进取。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个人行规与学习表现,积累到一定的分值,可以根据学生个人需求,到学校积分兑换机前,兑换心爱的奖品,奖品有学具、文具等物质奖励,也有“与校长共进午餐”“与副校长漫步校园”等精神奖励。

(完整内容见下图)

 

原创文章推荐

1

【苏州监测完整报告】给孩子们更适切的教育——2019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 

2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密】专题一:手机依赖程度轻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3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密】专题二:补习“加餐”,不如每天给孩子做早餐

4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秘】专题三:“中投低压”型学生的学业成绩及主观幸福感等学业相关特征表现最好

5

【苏州监测大数据揭秘】专题四:艺术、体育、劳动的态度和习惯好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学业成绩更好!

 

 

教育测评论文系列文章

1

教育测评论文 ‖ 高品质: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追求 

2

教育测评论文 ‖ 加强相关因素监测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 —江苏省苏州市学业质量监测学生相关因素指标框架的构建与思考 

3

教育测评论文 ‖ 基于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的教育生态关系研究

4

 

教育测评论文 ‖ 如何做好参与世界竞争的准备 ——基于江苏省苏州市初中生国际化素养监测研究

5

教育测评论文 ‖ 发挥县域教育质量监测的“补位”功能

6

教育测评论文 ‖ 基于监测数据的差异教学

7

 

教育测评论文 ‖ “精度、深度、广度”:提升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的有效路径 ——以苏州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为例

8

教育测评论文丨让评估监测成为教育督导体系的有力支撑

9

学业质量监测增值评价模型的探索

10

 

高效能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的苏州实践

 


上一篇:教育测评论文 ‖ 基于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的教育生态关系研究
下一篇:教育测评论文 ‖ 加强相关因素监测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 —江苏省苏州市学业质量监测学生相关因素指标框架的构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