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论文分享
教育测评论文丨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何以实现学业跃进—基于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9 13:43:33


文章授权转自:《中小学校长》2022年第11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监测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E-b/202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于飞飞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助理研究员


 

作者:罗强 

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原主任

苏州市教育评价学会会长



摘  要:为探寻影响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数据追踪的方式,以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中39 250名初中生的测评数据为分析样本,将处于低、中、高起点水平的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不论处于哪个起点水平,对比非学业跃进学生,学业跃进学生均具备更优秀的学习品质、更好的一般学习行为、更强的人际支持获得感、更高的家长陪伴质量;影响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

关键词:学业质量监测;起点水平;学业跃进;因材施教


  +

+

一、研究背景


教育应当坚持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双减”背景下,如何尊重学生差异、精准施策,促进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取得进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借助教育大数据的力量,揭示教学行为背后的真相与规律,对不同学业起点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探寻促进各类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路径,进而开展大规模的因材施教,那么教育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效能。

  江苏省苏州市从2015年起正式启动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采用“学校全覆盖,学生全参与,学科等比例抽样”的组织方式,开展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苏州市的学业质量监测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实施,又立足苏州市本土实际开展实践探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通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助推全市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本文通过数据追踪,对参加2019年、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信息匹配,最终追踪到39 250名初中生的测评数据,并根据学业成绩的变化情况将其划分为“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两类群体。通过计算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群体中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占比,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因素维度(以下简称“维度”)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哪类学生群体更容易实现学业成绩的跃进。而后,进一步分析学业跃进学生具备哪些显著特征,提炼出影响不同学业起点学生实现跃进的关键因素,探索如何实施适合不同学业起点学生的教育策略,助力各类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其学业的发展。


  +

+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使用的全部数据来源于2019年、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以初二、初三年级学生的姓名、性别和就读学校为线索,将2019年和2020年同一学生、同一学科的监测成绩进行匹配,最终追踪到39 250名初中生的测评数据。


(二)数据处理


本文中的学业成绩以苏州市均值为500分、标准差为100分的形式呈现。本文中的维度,即学习品质(含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力3个子维度)、人际支持(含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个子维度)、一般学习行为(含阅读兴趣和电子设备使用时间2个子维度)、家长陪伴,以及客观学业负担,均转换成苏州市均值为5分、标准差为2分的形式呈现。分数越高,表明在该维度上的状况越好,如在“学习习惯”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学习习惯越好;在“客观学业负担”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学业负担越轻。


(三)概念界定

我们将39250名初中生按照2019年的监测成绩由低到高划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3个水平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1/3),作为学生的学业起点水平。计算初二、初三两个年级可追踪到的学生2019年和2020年成绩的差值,并求得这组差值的标准差(65.58)与均值(-0.87),将其中差值大于“1个标准差与均值之和(64.71)”的学生界定为“学业跃进学生”,将其他学生界定为“非学业跃进学生”。



  +

+

三、研究结果


(一)哪类学生群体更容易实现学业跃进


1.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群体中,实现学业跃进的学生占比存在差异 

  计算3个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群体中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占比,得出结果:低水平组中实现学业跃进的学生占比为21.5%,中水平组中实现学业跃进的学生占比为13.9%,高水平组中实现学业跃进的学生占比为6.4%。

  结论1:低水平组中实现学业跃进的学生占比最高,中水平组次之,高水平组最低。

   2.不同学业起点的男女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可能性存在差异 

  在低水平组中,男生占比为60.7%,女生占比为39.3%;在中水平组中,男生占比为52.1%,女生占比为47.9%;在高水平组中,男生占比为46.8%,女生占比为53.2%。可见,低、中水平组中男生占比更高,高水平组中女生占比更高。

  在低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的男生占比低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的男生占比,二者相差1.4个百分点;在中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的男生占比低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的男生占比,二者相差3.9个百分点;在高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的男生占比略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的男生占比,二者相差0.5个百分点。女生情况与男生情况相反(见图1)。

结论2:低、中水平组中,男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可能性小于女生;高水平组中,男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可能性与女生相差不大。


3.不同父母学历情况的学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可能性存在差异 

  在低水平组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为12.5%,父母均为本科以下学历的学生占比为87.5%;在中水平组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为21.5%,父母均为本科以下学历的学生占比为78.5%;在高水平组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为38.3%,父母均为本科以下学历的学生占比为61.7%。可见,高水平组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最高,中水平组次之,低水平组最低。

  在低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二者相差4.7个百分点;在中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二者相差8.8个百分点;在高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群体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占比,二者相差11.5个百分点。父母均为本科以下学历的学生情况与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情况相反(见图2)。

结论3:在高、中、低3个水平组中,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可能性均高于父母均为本科以下学历的学生。


(二)不同学业起点的学业跃进学生具有哪些特征


在不区分学业起点水平的情况下,对比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结果显示:除了客观学业负担外,学业跃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得分,得分相差最大的3个维度依次为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和阅读兴趣(见表1)。

可见,学业跃进学生具备更优秀的学习品质、更好的一般学习行为、更强的人际支持获得感、更高的家长陪伴质量,并且这两类学生在学习投入上的差距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从整体上对两类学生群体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会忽略不同学业起点学生的差异,导致很多有价值信息的丢失和数据意义的模糊,得出的结论缺失精确性。下文中,先依据不同学业起点水平对学生进行划分后再对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特征进行对比,能够更加精准地描述不同学业起点的学业跃进学生的显著特征。

 1.低水平组的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低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两类群体得分相差最大的3个维度依次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得分相差最小的3个维度依次为客观学业负担、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其中,学业跃进学生在客观学业负担上的得分低于非学业跃进学生0.13分,说明学业跃进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更长(见表2)。


 2.中水平组的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大部分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中水平组中,除了客观学业负担外,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两类群体得分相差最大的3个维度为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得分相差最小的3个维度依次为客观学业负担、同伴关系、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其中,两类群体在客观学业负担上的得分差值仅为0.03分(见表3)。

3.高水平组的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大部分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高水平组中,除了客观学业负担与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外,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两类群体得分相差最大的3个维度依次为家长陪伴、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得分相差最小的3个维度依次为客观学业负担、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学习动力。其中,两类群体在客观学业负担上的得分差值仅为0.03分(见表4)。


结论4:无论学生处于哪个学业起点水平,对比非学业跃进学生,学业跃进学生均具备更优秀的学习品质、更好的一般学习行为、更强的人际支持获得感、更高的家长陪伴质量。

  结论5: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群体中,学业跃进学生得分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前3个维度存在差异:在低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得分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前3个维度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在中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得分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前3个维度是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在高水平组中,学业跃进学生得分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前3个维度是家长陪伴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在客观学业负担上,中、高水平组的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得分差异不大;低水平组的学业跃进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略长。


  +

+

四、讨论与分析


(一)针对结论1、2、3的讨论与分析


第一,低水平组的学生起点低,进步空间大,更容易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因此学业跃进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中水平组的学生次之。高水平组的学生在学业发展上已经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较难实现大幅的学业进步,因此学业跃进学生人数占比最低。

  第二,在低、中水平组中,男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可能性之所以小于女生,可能因为女生的心智比男生成熟早,在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领先于男生。此外,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基础性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听话乖巧、学习刻苦的女生比调皮捣蛋、耐不住性子学习的男生更具有优势。

  第三,父母至少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实现学业跃进的可能性之所以高于父母均为本科以下学历的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的遗传因素、家庭的营养状况、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等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同时,孩子独立、思辨及专心的学习习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密不可分。[1]高学历的父母在智力水平、家庭学习氛围营造、支持性资源提供等方面更具有优势,这些有利条件能帮助孩子取得更好的学业发展。


(二) 针对结论4的讨论与分析

在学习品质方面,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学习品质与学业表现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于飞飞[2]、牛盾[3]、姚德雯[4]等的研究)。本研究也证实,学业跃进学生具有更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强的学习动力。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回应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优良的学习品质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从而省时省力、高效学习。

  在人际支持和家长陪伴方面,根据心理韧性动态模型理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安全、爱与归属等心理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长和同伴群体等外部资源。当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将进一步发展出自我效能、目标与志向等特质,这些特质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5]根据这一理论,本研究中,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归属感、家长陪伴维度上得分高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性资源和心理安全感,从而获得了更好的学业发展。

  在一般学习行为方面,阅读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将课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因此阅读兴趣浓厚的学生更容易实现学业进步;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把太多注意力放在电子设备上,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长的学生,更难实现学业进步。


(三)针对结论5的讨论与分析

 在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群体中,学业跃进学生得分高于非学业跃进学生的前3个维度存在差异,说明影响不同学业起点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对于低水平组的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学业进步的关键因素依次是学习品质、阅读兴趣、人际支持与自律程度,学习投入也起到一定作用;对于中水平组的学生而言,阅读兴趣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学习品质、人际支持与自律程度等,学习投入不是关键影响因素;对于高水平组的学生而言,家长陪伴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其次是阅读兴趣、学习品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自律程度等,学习投入不是关键影响因素。

  在客观学业负担方面,有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与学业负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并不是做作业和补习的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业成绩越高[6],只有将学习投入控制在符合个体条件的合理阈值内,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本研究表明,学习投入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是学业进步的关键因素,只能对低水平组的学生略微起到一点促进作用,这也印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


  +

+

五、对策与建议


 (一)正视学生差异,找准助力不同学业起点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不同父母学历情况的学生在学业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同时,在学习品质、人际支持、学习投入等方面表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结果也不同。依据心理学理论,个体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7]。也就是说,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既有先天因素,如学生的天资、性别等,也有后天因素,如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自身的努力等。

  对于先天因素,我们不应刻意回避,而应正视和尊重客观差异的存在,提高对差异特点的正确认识,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于后天因素,我们应当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并找准助力不同学业起点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变教育行为、学习环境等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助推学生学业发展与健康成长。


(二)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大规模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研究结论4,不论处于哪个学业起点水平的学业跃进学生,均具有更优秀的学习品质、更好的一般学习行为、更强的人际支持获得感、更高的家长陪伴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塑造正确的学习行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等。

  在实施共性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实施差异化教育。根据结论5,影响不同学业起点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存在差异,因此想要提升不同学业起点学生的学业成绩,教育引导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

  针对低起点水平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就是说,要重点提升低起点水平学生的学习品质;对于中起点水平的学生来说,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是促进中起点水平学生学业跃进的最有效方式;对于高起点水平的学生来说,家长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需要来自父母的倾心陪伴与情感支持。

  本文还证实,中、高起点水平的学业跃进学生与非学业跃进学生,在客观学业负担上没有明显差异,仅是低起点水平的学业跃进学生在学习时间上的投入比非学业跃进学生略多一些。因此,对中、高起点水平的学生,应当适当减轻其过重的学业负担;对低起点水平的学生,应当督促其勤奋努力、适度增加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95.  

[2] 于飞飞.“低起点”学生如何实现成绩的跨越式进步?——基于S市2016、2018初中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J]. 上海教育科研,2020(3):20-24.  

[3] 牛盾,王国强. 初中生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2):22-24.  

[4] 姚德雯,严林峰,阿曼古丽·木沙,等. 初中生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心理研究,2011(6):92-96.  

[5] 李海垒,张文新.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9-152.  

[6] 罗强,于飞飞. 学生学业负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S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7):30-37.  

[7]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7.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文字丨于飞飞 罗强

编辑丨周利

审核丨蔡榕

声明:此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苏州监测社会版报告系列

1

【苏州监测报告/短视频】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专题短视频系列,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2

【苏州监测报告/PDF下载】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出炉!

3

【苏州监测报告】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发布会PPT,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苏州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系列

1

人物心声丨我们,也是苏州工匠!

2

2021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学科工具研制启动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3

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区域综合分析报告研制活动顺利召开


教育测评论文系列

1

监测大数据:给孩子们更适切的教育 —— 基于江苏省苏州市270816名初中生的学业质量监测数据

2

教育测评论文丨“停课不停学”初期全国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特征剖析——基于全国五省六市(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分析

3

教育测评论文丨以监测评价赋能教育督导方式变革

苏州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系列

1

表彰分享|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表彰分享会圆满举行

2

优秀案例评选综述丨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综述

3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①丨基于监测数据,以“自能阅读”四维模式撬动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苏州市教育测评高研班纪实系列

1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初中组)纪实⑧

2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小学组)纪实⑦

3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



上一篇:疫情期间小学生居家学习特点研究 —— 基于五省部分学校 14206 名小学生的调研分析
下一篇:学生个体和学校在学生实现学业抗逆中的作用——基于S市初中71948名处境不利学生的分析